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丨朱霞:“农业小白”成长为“新农人”
文/陈曦
“阿姨,这个诱捕器应该这样安装......”在湖南省嘉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米加工中心旁边的仓库里,一位身材娇小的年轻女孩正弯着腰手把手指导工人如何安装水稻二化螟性诱捕器。

▲朱霞指导工人安装二化螟性诱诱捕器
她叫朱霞。穿着时尚的她一副白领模样,让人很难将她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联想到一起。
弃教从农
“女承父业”接力田园梦
朱霞1989年出生于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自记事起就一直在城市生活。小时候,父亲白手起家,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厚道的品格为她创造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从小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她也不负众望,2006年考入湖南农业大学,学习企业财务管理。毕业后,顺利进入衡阳城区一所中学任教,结婚生子,生活一帆风顺。
朝九晚五相夫教子,30岁前,朱霞是人人艳羡的“人生赢家”。尽管工作体面、收入不菲,但朱霞始终放心不下逐渐年老的父母。30岁这年,怀揣着对父母的牵挂和对家乡的思念,朱霞告别优渥舒适的生活,回到台九村当起了“农民”。

▲成片的稻田平整规范
“父亲年纪大了,还要照看这么多田地,我也想帮他减减负。”朱霞的父亲朱东阳早年在外经商赚得“第一桶金”后回到台九村,成立了湖南省嘉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粮食生产中。2017年,朱东阳通过流转台源镇3260亩土地种植水稻和油菜,成为了衡阳县有名的种粮大户。

▲朱霞查看水稻长势
考虑到父亲年过六旬仍奔波操劳,母亲身体不好无人照看,2019年朱霞回到台九村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掌管”起公司大大小小的事务。
“时代在进步,对农民的要求也高了。”回到家乡后,“农业小白”朱霞一边向父亲请教传统农业技能,一边从书籍和网络上获取现代“农经”。
以“智”提“质”
打造农业生产新业态
回村之初,村民们都十分不理解她,甚至质疑她:“是不是没本事在城市里混不下去了,要回来吃老本?”要强的朱霞铆足干劲,暗下决心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朱霞在扩大原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向邻乡溪江乡流转土地1300亩,使公司农田总面积增至5100亩。“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机械化。”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朱霞先后购置了多台插秧机、旋耕机、烘干机等智能农机,并新建了育秧工厂和大米加工厂,组成了一条具现代化标配的全新粮食生产线。

▲大米加工中心
在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同时,朱霞不忘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谁种田,谁收益。”为了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朱霞将自己掌握的农业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积极宣传普及农业产业政策。此外,朱霞还免费为散户提供“密室催芽”服务,解决其育秧速度慢、秧苗品质不好的困难。

▲育秧大棚(陈曦 摄)
渐渐地,朱霞的真诚与能干打动了村民。2020年,她当选县党代表,并被推选为台九村村主任。走马上任后,她通过召开屋场恳谈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话家常,助力解决村里各种“急难愁盼”的难题。今年,她还以公司名义出资2万元,创办主编了湖南省第一本村级刊物----《台九》,推广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创新引领
开创发展新局面
“把公司交给她,我很放心。”每每谈到朱霞,父亲脸上总写满了自豪。不知不觉间,女儿在他的庇佑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女强人”。经过父女两人的苦心经营,公司连年被授予“扶贫突出贡献企业”“省级龙头扶贫企业”“爱心贡献企业”等荣誉,并在两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目前,公司已建成谷物烘干中心两个,年烘干能力近2万吨;智能化育秧工厂一个,可以满足8000亩大田用秧。此外,在原有双季稻和油菜生产的基础上,公司今年在溪江乡成立了“杂粮研发基地”,种植玉米、高粱、红薯等多种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提高经济效益。

▲稻谷烘干中心
谈及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朱霞说,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她打算巩固现有的以双季稻为主的粮油生产,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抛荒耕地治理长效机制,通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并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公司将尝试线上营销的方式,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产品销售。
“谋生很辛苦,热爱就不一样了。”在日复一日与粮食打交道的过程中,朱霞逐渐爱上了这份“接地气”的差事。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
“阿姨,这个诱捕器应该这样安装......”在湖南省嘉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米加工中心旁边的仓库里,一位身材娇小的年轻女孩正弯着腰手把手指导工人如何安装水稻二化螟性诱捕器。
▲朱霞指导工人安装二化螟性诱诱捕器
她叫朱霞。穿着时尚的她一副白领模样,让人很难将她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联想到一起。
弃教从农
“女承父业”接力田园梦
朱霞1989年出生于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自记事起就一直在城市生活。小时候,父亲白手起家,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厚道的品格为她创造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从小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她也不负众望,2006年考入湖南农业大学,学习企业财务管理。毕业后,顺利进入衡阳城区一所中学任教,结婚生子,生活一帆风顺。
朝九晚五相夫教子,30岁前,朱霞是人人艳羡的“人生赢家”。尽管工作体面、收入不菲,但朱霞始终放心不下逐渐年老的父母。30岁这年,怀揣着对父母的牵挂和对家乡的思念,朱霞告别优渥舒适的生活,回到台九村当起了“农民”。
▲成片的稻田平整规范
“父亲年纪大了,还要照看这么多田地,我也想帮他减减负。”朱霞的父亲朱东阳早年在外经商赚得“第一桶金”后回到台九村,成立了湖南省嘉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粮食生产中。2017年,朱东阳通过流转台源镇3260亩土地种植水稻和油菜,成为了衡阳县有名的种粮大户。
▲朱霞查看水稻长势
考虑到父亲年过六旬仍奔波操劳,母亲身体不好无人照看,2019年朱霞回到台九村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掌管”起公司大大小小的事务。
“时代在进步,对农民的要求也高了。”回到家乡后,“农业小白”朱霞一边向父亲请教传统农业技能,一边从书籍和网络上获取现代“农经”。
以“智”提“质”
打造农业生产新业态
回村之初,村民们都十分不理解她,甚至质疑她:“是不是没本事在城市里混不下去了,要回来吃老本?”要强的朱霞铆足干劲,暗下决心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朱霞在扩大原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向邻乡溪江乡流转土地1300亩,使公司农田总面积增至5100亩。“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机械化。”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朱霞先后购置了多台插秧机、旋耕机、烘干机等智能农机,并新建了育秧工厂和大米加工厂,组成了一条具现代化标配的全新粮食生产线。
▲大米加工中心
在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同时,朱霞不忘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谁种田,谁收益。”为了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朱霞将自己掌握的农业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积极宣传普及农业产业政策。此外,朱霞还免费为散户提供“密室催芽”服务,解决其育秧速度慢、秧苗品质不好的困难。
▲育秧大棚(陈曦 摄)
渐渐地,朱霞的真诚与能干打动了村民。2020年,她当选县党代表,并被推选为台九村村主任。走马上任后,她通过召开屋场恳谈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话家常,助力解决村里各种“急难愁盼”的难题。今年,她还以公司名义出资2万元,创办主编了湖南省第一本村级刊物----《台九》,推广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创新引领
开创发展新局面
“把公司交给她,我很放心。”每每谈到朱霞,父亲脸上总写满了自豪。不知不觉间,女儿在他的庇佑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女强人”。经过父女两人的苦心经营,公司连年被授予“扶贫突出贡献企业”“省级龙头扶贫企业”“爱心贡献企业”等荣誉,并在两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目前,公司已建成谷物烘干中心两个,年烘干能力近2万吨;智能化育秧工厂一个,可以满足8000亩大田用秧。此外,在原有双季稻和油菜生产的基础上,公司今年在溪江乡成立了“杂粮研发基地”,种植玉米、高粱、红薯等多种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提高经济效益。
▲稻谷烘干中心
谈及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朱霞说,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她打算巩固现有的以双季稻为主的粮油生产,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抛荒耕地治理长效机制,通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并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公司将尝试线上营销的方式,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产品销售。
“谋生很辛苦,热爱就不一样了。”在日复一日与粮食打交道的过程中,朱霞逐渐爱上了这份“接地气”的差事。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