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驾农机田野显身手

  文/魏臻臻 图/实习生王皓永

  眼下,正值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双抢”农忙时节。在衡山县新桥镇新桥村,近千亩稻田一片金黄,农机手们娴熟地驾驶着收割机、旋耕机、抛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早稻稻谷,赶插晚稻秧苗,田野里呈现着一派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

  在稻田“双抢”现场,两名女农机手格外令人注目。她们戴着遮阳帽,身披防晒衣,娴熟地驾驭着庞大的收割机,踩离合、挂挡、拉杆、加油,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两位女农机手的飒爽英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两名女农机手都是“80后”,年龄稍大一点的叫王燕,另一名叫吴妙丽。她俩在今年3月衡山县“百社农机闹春耕”活动上,上演了一出“女农机手打擂台”的好戏,用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一片喝彩,成为村镇的“明星农机手”。

  王燕:田里家里的一把好手

  外表看,她虽然身材纤细娇小,但驾驭起庞大的旋耕机来却也是虎虎生威。王燕是衡山县新桥镇黄金村人,她和丈夫李雪明经营着衡山明智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新桥村、群英社区、黄金村等地种植水稻800多亩,是当地的种粮大户。

  抢晴天、战阴雨,“双抢”就是与时间赛跑。“正常情况下,一人一台旋耕机完成10亩地的作业只需3个多小时,较人工效率要高好几倍。”为提高效率,王燕和丈夫陆续投入上百万元,购入了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农机,还购入烘干设备建立烘干厂房。

  每逢“双抢”,王燕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天刚蒙蒙亮就得出门。白天顶着炎炎烈日开着农机在田里忙碌,晚上还要到田间去管水,一天下来呆在田里的时间就得十几个小时。

  除了在外面忙庄稼活,回到家里还要照顾一家老小,替丈夫分担压力。村里的人都夸王燕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得田地”的贤妻良母,开起农机来,让男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王燕不仅自己开农机,还想和丈夫培养更多人来从事农机操作。王燕说,合作社每年春耕生产时,都会引进几个年轻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手把手地教,提高他们操作熟练程度、作业效率、作业质量。“今年培训的新机手李亮、徐兴旺都是80后,技术都很不错,田地好的话,机器插秧一遍,都不需再用人工补秧。”

  随着无人植保机逐步推广应用,王燕和丈夫李雪明计划将其应用到生产中。今年5月,王燕还去参加了无人植保机培训,并顺利通过了考核。他们的合作社也将引进并使用无人植保机作业。

  吴妙丽:“铁牛”上手容易精通难

  “没有哪个女孩子是不爱漂亮的,但做农机手日晒雨淋却是家常便饭。”1987年出生的吴妙丽衣装活泼,染着金发,乍一看很难将她和农机手联系在一起。但她却实实在在地选择了做一名农机手。

  吴妙丽是广西玉林人,3年前跟随丈夫回到了新桥镇贯底社区,利用在外打工攒来的钱,流转了800多亩农田,从事粮食生产。

  近几年农村土地逐渐规模化种植之后,农业机械化耕作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尤其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农机耕作成为种田人的首选。因此,优秀的农机手已成为农村的“香饽饽”。

  “农机手是个非常考验体力的活儿,上了年纪的在烈日下炙烤,时间一长都撑不住,所以最好是年轻人来做。”吴妙丽坦言,农机手的紧俏让她看到了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她想趁着自己年轻,试上一试。

  年轻人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也有着新的工作方法。去年年初,在丈夫文安亮的带动下,经过了农用机械的操作培训,吴妙丽努力地学习着农机驾驶方面的知识技能,反复琢磨着开好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的技巧,很快成了一名技术熟练的农机手。

  吴妙丽说,她第一次开农机时,还是挺害怕的,特别是从一块田地里开出来,机身会有明显侧倾,生怕自己把农机开翻,吓出一身冷汗。

  “后来开起来就和开车一样,挡位一挂,油门一踩,实际上挺简单的。”吴妙丽介绍,虽然一下子上手了,但越学习就越发现,需要懂的东西还很多,比如不仅要熟悉这些机具的使用,还要充分掌握它们的性能、结构,会简单的维修和保养,更要懂农艺技术、生产经营,这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农机手。

  “现在正值双抢,开农机帮人干活,一天8小时下来可以拿到400元。”吴妙丽算了算,即便是平时的农活,一天也能有350元的收入。除了耕种自己家的地,一年也可以增收不少收入,为家庭分担一些经济压力。吴妙丽表示,自己渐渐地也喜欢上了这些“铁牛”,做一名“女农机手”,能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她深感自豪。
【编辑:唐锦 责编: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