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吟风:“小瓜蒌”结出“富民籽”,特色种植拓宽致富路

文/王丹 图/周围
7月12日,艳阳高照,走进衡南县花桥镇伞峰村仁培组的瓜蒌种植基地,6名工人正在地里喷洒农药。一排排整齐的瓜棚上爬满了相互缠绕的瓜蒌藤蔓,绿色、黄色的瓜蒌挂满棚架,大的像圆圆的小西瓜,小的像肉肉的拳头,煞是惹人喜爱。

38岁的阳吟风忙个不停,这里的藤蔓掉了,要重新挂上;那里的积水太深,要赶紧抽水......
创业失败,他选择再努力一次
阳吟风是衡南县花桥镇伞峰村人,2007年自湖南商学院毕业后,南下去了广州工作。2009年,因父亲受伤,需要人照顾,他选择返乡做木炭生意。
由于经验不足,没有系统的经营模式,阳吟风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了,创业资金血本无归。无奈之下,阳吟风只能选择继续南下,开始了第二次外出工作。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父亲当村支书时,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受到村民的尊敬。我深有感触,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为村里办点实事。”谈起为何要回到家乡的原因,阳吟风这样说。
2012年,阳吟风再次回到伞峰村,成立一家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阳吟风说:“以前创业有一点想当然,自己不太专业,这次我是专研种植养殖业。”

回乡后,阳吟风先后承包了荒芜的山林土地2600余亩,他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创新,使得荒山重焕生机。在耕山种果的过程中,阳吟风对油茶种植情有独钟,不断研究改良新品种。经过不断改良,他的油茶产量翻了三番,阳吟风也成了伞峰村先富起来的村民之一。
坚持学习,让创业之路越走越顺
采访中,阳吟风回忆创立合作社时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可以学”。专业种植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科学:土壤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这是一套系统性的知识储备,阳吟风不具备,干活的农民也不具备。
为此,2013年,阳吟风先后赴怀化、常宁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在怀化,阳吟风认识了一位养殖业同行,看见对方一个人骑着摩托车来回穿梭,单打独斗却充满斗志。“他一个人都可以做下去,我还拥有家人的支持,怎么可以退缩。”

为了做好种植养殖业,阳吟风在网上找了很多的资料,也拜访了很多的同行,走访了许多果园,结识了不同的新农人,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今,阳吟风说起种植业,俨然是半个专家了。
“伞峰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以种植水稻、油茶为主,这些农作物虽然能带来一定收入,但需要倾注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特别是伞峰村位于水库上游,水稻灌溉只能靠天下雨。”阳吟风言语中满是惋惜,“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很多土地都荒废了。”
带动村民,小瓜蒌结出“富民籽”

2017年,阳吟风从外地引进食药两用的瓜蒌优良品种来试种,瓜蒌种植只有在第一年搭棚时费时费力,待瓜蒌成熟后,只需在旱季偶尔浇水,定时除草与除虫即可,可以让村民在水稻、油茶种植之外,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
“你别小瞧这些小瓜蒌,它们可是不折不扣的金疙瘩,每亩地收入可达2000元。”阳吟风解释,“瓜蒌可不是普通菜瓜,它的价值高着呢,投入一年,五年受益。种植这种瓜不为皮,也不为肉,财富就藏在肚子里。”阳吟风调整种植结构,紧跟市场导向,想方设法让小瓜籽增值。

“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起自己种瓜蒌的原因,阳吟风说纯属巧合。前些年,他偶然了解到别人种植瓜蒌的经历,且收益非常高。凭着这几年积累的经验,了解到种瓜蒌的好处后,他一下子就瞅准了瓜蒌种植的商机。
阳吟风说:“保守估计第一年亩产可以达到200多斤,第二年、第三年为高峰期,可以达到300多斤。瓜蒌销售,供不应求,一般可以卖到20元一斤,按照最近的市场行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我是土生土长的伞峰村人,希望家乡越变越好,带动乡亲们一起勤劳致富。”阳吟风毫无保留地将瓜蒌栽培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及周边种植户,在他的带动下,隔壁村也有村民加入到种植瓜蒌的行列中来了。
2020年,阳吟风当选为伞峰村村委会委员,负责秘书与会计工作。他说,下一步,他将说服更多村民加入种植瓜蒌的行业,或加入合作社、或流转土地,确保每亩土地都能物尽其用,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