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丨王新玉:回乡大干实事,助力乡村振兴

  衡阳晚报7月9日讯(文/记者唐锦 图/周围)7月6日上午,临近小暑节气,天气愈发炎热。祁东县过水坪镇牙泉村的水稻被风吹起层层稻浪,烈日照耀下的田埂小路被晒得微微泛白,除了路边大樟树上的蝉鸣声,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这时,王新玉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田间小道上,驶向村部。


  ▲300多年的大樟树

  “刚在水稻田里忙,大家久等了。”停下电动车,脱下草帽,王新玉把被衣袖撸起来,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看到她风风火火的样子,记者对村民给她的“能人兴村”的评价深信不疑。


  ▲航拍牙泉村

  牙泉村是由金龙、牙泉、板塘三村合并合成。34岁的王新玉是牙泉村第二党支部书记、妇联主席、团支部书记。村里只要有事,几乎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只要不累趴下,工作就不止步。

  回家乡创办农场,助村民就业增收


  高中毕业后,王新玉与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从小在乡村长大的王新玉养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作风,对待任何工作,都是扎扎实实干,累了也不说。“那时年轻,再辛苦,睡一觉起来都好了。”

  2011年回乡与丈夫相识结婚。看着家乡的农田荒置,王新玉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与丈夫承包了200亩农田种植水稻。2014年,成立了祁东县过水坪镇新玉生态种养农场。

  王新玉说,丈夫有种植经验,加之这些年来外出打工积累了一点财富,承包农田就是想把村里一些劳动力利用起来,帮助村民提高收入。


  ▲王新玉询问村民工作情况

  近年来,王新玉与村党委一班人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种养大户,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改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目前,牙泉村有家庭农场9个,经济合作社5个;油茶种植基地有2000余亩,水稻种植1800余亩,烤烟种植500余亩,苗木、瓜果、蔬菜等种植面积达200余亩。为全村100多名留守妇女及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每人每日收入60--80元,年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

  现在,牙泉村的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连片禾苗在阵阵夏风中荡起层层绿浪。

  巾帼服务干事实,妇联队伍日渐强



  ▲牙泉村服务中心

  妇女能顶半边天。2017年,牙泉村村召开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妇联主席1人、兼职副主席2人、妇联执委15人。牙泉村的妇联工作终于由妇女主任一人使劲变成了一个团队合力协作的新局面。

  同时依托原村民小组,按照地域就近原则,划分成立了31个妇女小组,选出妇女小组长31人,将有热情、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妇女群众都吸纳到妇联干部队伍中,牙泉村的妇联工作力量空前壮大。


  ▲王新玉与村民话家常

  去年疫情期间,王新玉与妇联执委们参与村里健康管理监测点24小时值守,为进出人员测量体温并做好信息登记,并入户开展排查工作,帮忙派发宣传单,向村民宣传防疫有关要求,提高群众防疫意识,为疫情防控工作充实力量。“村民们也挺齐心,家里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互帮互助。”王新玉介绍说。

  为了更好地为妇女群众服务,王新玉与妇联执委进行了分工,有矛盾调处岗、关爱帮扶岗、文化文明岗、环境卫生岗等,并对全村的留守儿童、困难妇女以及孤寡老人进行结对帮扶。

  去年,村里要对老人进行养老认证,王五星卧病在床、神智迷糊,无法进行认证。王新玉听闻之后,带领妇联执委奔赴老人家中,耐心向他说明情况,帮助其进行养老认证。

  环境治理显成效,村风民风变化大



  ▲清澈的清江河


  ▲牙泉村的井水清凉干净

  牙泉村水资源丰富,清江河、牙泉河穿村而过,村内还有10多口水井。


  ▲王新玉介绍清江河治理的情况

  “原来村里存在乱推乱放、乱搭乱倒等情况,清水河里垃圾遍布,甚至还有牲畜的尸体。”王新玉说。为此,她带领村妇联执委们入户走访谈心,动员村民们参与环境整治,同时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建设垃圾池,成立“巾帼护河队”“女子清扫队”,化身环境卫生督导员、蓝天白云守护员,每周开展义务清扫、河道清理等活动,彻底改变了牙泉村的村容村貌。2018年,清江河被评为“市级样板河”。现在,清江河旁一排排树木拔地而起,成了村民散步悠闲的惬意场所。

  去年疫情期间,村民丁和平喜添孙子,准备大办宴席。听闻此事,王新玉向丁和平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移风易俗的意义。一番劝导之后,丁和平决定不办喜事,孙子生日当天,只是自家人一起吃了一顿饭。

  在王新玉等村干部和党员的带头下,成立村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得到群众的一致赞誉,一股文明新风吹遍美丽新农村。
【编辑:王丹 责编: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