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两百年,回家很激动!”


  ▲南岳投龙简历经千年仍刻纹清晰。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思远 莫雄飞 通讯员文兰 图片由南岳区提供

  9月13日下午,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贵州省博物馆库房内,正在进行一场神圣而简约的交接仪式。来自衡阳市博物馆的几位文物专家小心翼翼地对一件文物仔细点交确认后,将其封存、装箱,启程运回衡阳。

  “9月20日开始,这件从贵州省博物馆借出的镇馆之宝将在衡阳市博物馆展出。”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卫告诉记者。

  “见证过大唐盛世,经历过山河破碎,重现了寿岳风采……如果这件国宝会说话,那一定是——漂泊两百年,回家很激动!”南岳区文旅广体局副局长赵海告诉记者,国宝点交全过程他都参与、见证了,“这件世所罕见的唐玄宗遗物,直到今天依然灼光灿灿、刻纹清晰。”

  这件经历了千年历史兴衰的国宝叫什么名字?它何时在衡阳南岳出土?为何又成为了贵州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次回衡“省亲”又能停留多久……

  这张帝王生日“许愿卡”

  里面写了什么?

  今年9月8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1339岁“生日”。这个唐朝皇帝中最长寿的男人,在位期间将中国推向了财富和文化的顶峰。

  大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在53岁生日来临之前,李隆基在长安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投龙仪式,随即特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京师来到南岳朱陵洞(即水帘洞)投放“金龙”铜简祈寿,许下了“愿蒙神仙长生之法”的生日愿望,并“賫信简以闻,惟金龙驿传”。

  原来,文章开头所述的这件国宝就是唐玄宗的“许愿信物”——南岳投龙简,又名开元投龙简或玄宗投龙简。

  该简高35.9厘米,宽12厘米,厚0.8厘米,重3270克,素地无纹饰,通体苍翠如玉。正面书5行86字,背面书3行51字。虽历经千年,简上的刻纹依然清晰:“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诞。夙好道真,愿蒙神仙长生之法。谨依上清灵文,投刺紫盖仙洞。位忝君临,不莸朝拜。谨令道士孙智凉,賫信简以闻,惟金龙驿传。太岁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

  古代帝王“许愿信物”各有寓意,简上书愿景,龙负责驿传,钮代表歃血,青丝意为割发。唐玄宗投龙仪式中的主事道士孙智凉,供职于皇家道观肃明观。据载,开元间他被迎至京师时,已一百二十岁,由精通道术的高寿之士来完成祈求长生的投龙仪式再合适不过。

  “沉睡”千年后“重见天日”

  重现了“寿岳”风采

  作为“主寿之山”与“祈福之地”,从唐代到清末,历代帝王亲临或遣使祭祀南岳衡山、祈福求寿且有文字记载的就多达数百次。唐玄宗遣使在南岳投龙祈寿的盛况,不仅为《唐文拾遗》《南岳志》等古籍所记载,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道士李亘通微,也于水帘洞石壁上题记此事:“羽客下棋处,金龙曳尾处,宝篆浮水处,投金龙玉简处。”

  清道光年间,在南岳衡山沉睡千年的南岳投龙简被人从水帘洞下捞出,几经流转,入南京古物保存所收藏。随后抗战爆发,南京古物保存所的文物随着故宫文物也一起西迁,这枚铜简也连同故宫文物一起收藏在位于安顺市的华严洞中。

  1944年,华严洞的故宫文物北迁来到四川。但因为南京古物保存所被取缔,其原本的文物就移交给贵州省政府。1953年,这些文物就被移交给了刚刚成立的贵州省博物馆。

  由于乱世中文物信息交流不畅,南岳投龙简自出土后即下落不明。2011年9月,南岳区经多方寻找,终于在贵州省博物馆寻得此宝。

  参与筹备了南岳衡山首届寿文化节的南岳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曾卫国告诉记者,在国人心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家喻户晓。但东海唯一、“南山”无数之现状,却弄得游人难辨真伪,莫衷一是。南岳投龙简的“重见天日”,拨开层层迷雾,正本清源,使“中华寿岳”重现比寿之“南山”风采。

  如果国宝会说话

  它会“说”些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最兴奋的一定是“回家”。

  郭卫告诉记者,此次衡阳借举办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的契机,将它从贵州省博物馆迎回“娘家”展出,就是想让世人知晓原来衡阳曾出过这样一件稀世珍宝,同时也想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精彩动人的故事。

  “回家”时的点交工作应该是最重要也是最紧张的环节。文物点交,即文物交接双方共同确定文物状态,对文物的编号、名称、质地、数量和保存状况等信息进行仔细核对、详细记录并达成一致的过程。

  “点交十分考验眼力和耐心。我们需要带着手套一处一处确认文物的状况,比如哪里存在磕损、划痕或者污点,都需要有点交记录,对它们的描述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赵海说,虽然只是一个3000多克的小物件,但整个过程持续了约20分钟才完成。

  经过仔细装箱后,国宝乘坐专车启程“回家”,并于次日抵达了衡阳。“展出从9月20日持续至10月9日,届时,广大市民可一睹其真容。”
【编辑:梁丽君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