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村集体经济 衡阳在行动丨衡南县工联村:“老典型”找到“新出路”

  衡阳日报9月3日讯(记者 周瑞华 实习生 李欣辰) 9月1日,艳阳高照。走在衡南县谭子山镇工联村田间道路上,两侧水渠排列有序,部分稻田的作物已经成熟,远处传来收割机的轰鸣......

  据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老典型”,工联村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通过18台板车起家,发展起了拥有20台货车的车队;不仅完成了农网改造,架起了880米空中渡槽,建成了3个电力排灌站,改造了塘坝渠道,还在3个山头修建了大型蓄水池,开挖了1.4万多方土石,构筑了10公里的管道工程,从邻县清花河引水进村,实现了村里灌溉及生活用水自流化,自来水和水泥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


  ▲工联村超市的开设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生活。

  “搭帮发展集体经济,我们村提前20多年就过上了好日子!”翻开记忆库、打开“话匣子”的村民满脸自豪。

  进入新世纪后,工联村的集体企业在市场风浪中逐渐走入低谷,直到“十三五”期间才走出低谷。“现在,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5块:油厂、米厂、水厂、农家乐和超市。”工联村党委书记周重阳向记者介绍。

  在三胜大米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把加工好的大米进行灌装、打包,各个流程井然有序。据了解,该厂每年可向市场供应晚稻米500余吨,解决了20人就业。“我们在这里打工,大概有3000元一个月,村里一年的分红近20000元,还有就是村里的专享福利,比如每家每户的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用电,村里都负担大部分费用。”米厂员工谢培菊说。据介绍,米厂主要是加工本地产的稻谷,在周边单位特别是学校食堂很受欢迎,所以米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销路不错。

  在工联村一处林木茂密的小山下,有一口水质好、口感清甜的泉水,水的储量稳定,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工联村就结合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通过有效整合资金,创办了狮液泉水厂,日均生产桶装水1500桶、瓶装水2000件。负责人谭淑丽说,水厂作为工联村的集体经济企业之一,村两委派专干负责经营创收,员工参与股份分红。现在水厂每年可创收50多万元,大家的收入都翻了番。“工资最高的一年有8万元左右,一般的也有五六万元,销售旺季时请的临时工月薪也在2000元左右。”

  除了发展一产和二产,村里还积极发展农家乐、超市等第三产业。农家乐主要是接待慕名而来的“周末游”“亲子游”市民。大家呼朋唤友前来休闲观光、采摘钓鱼之余,有地方休息用餐。而超市主要面对村民服务,每年也能为村集体创造一定的收入。

  对工联村而言,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该村通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设置、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工作步骤,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进一步激发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周重阳说:“通过折股量化、清产核资,工联村算清了家底----全村净资产1000多万元,其中集体占股20%,村民个人占股80%,享有股权对象300余户、1000余人。”

  村里自成立经济合作社以来,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村级集体收入达到了120余万元。

  周重阳表示,下一步,工联村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努力提升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创新发展路径,继续扩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优势,坚持发展不动摇,壮大村级可用财力,更多地惠及群众,办好民生实事。

  记者手记:这里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村级集体经济是壮大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老典型”工联村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新实践”,按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把专业合作社转化为股份经济合作社,折股量化、股份合作,使经济合作社稳步发展,带动了村民就业,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收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跟村民聊天的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满是干劲,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从大米加工,到水厂运输,再到农家乐经营,村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当你问他们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时,水厂的司机大哥会咧嘴笑着告诉你:“一个月挣好几千块钱呢。”但当你说要采访他一下时,他却说,“可不行,耽误给人家送货呢。”而我也在这次采访过程中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到了向上的力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肯付出,一切皆有可能。
【编辑:王丹 责编: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