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贴近、情融进、共甘苦,王忠良的驻村“九字经”
“80后”的王忠良是衡南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房地产企业服务股股长,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衡南县住建局驻花桥镇清瑞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资料图:花桥镇清瑞村秋景如画。李气章 摄
4年,2个村庄的驻村帮扶,王忠良切身感受到驻村工作难,但只要把心贴近、情融进、共甘苦,就能打开局面。4年间,王忠良参与修路、建房、调解邻里纠纷,从一名普通的驻村干部逐渐成长为驻村工作队队长。
10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花桥镇清瑞村,探访王忠良的驻村生活。
村民心中的“孺子牛”
“脱下军装,我依然是个兵。”投入工作,王忠良仍葆军人本色。
2018年,从部队转业的他到被安排到衡南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工作,刚报到没几个月,就被安排到驻村点工作。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面对新的挑战,他彰显军人本色,迎难而上。一方面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文件,向同事学习工作经验;一方面深入村民家中走访、摸情况,了解村情民意。

▲王忠良正在汇报工作。
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王忠良就对洪山镇洪市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思想状况做到了“一口清”。同时,他还积极为洪市村脱贫致富、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出谋划策。
面对未知的农村工作,虽早有心理准备,王忠良还是碰了一鼻子灰。在洪市村宣传动员公路改道时,有位村民对公路改道需要占用自家地产生质疑,吵嚷着不愿意干,经过多次沟通,依旧无法说服该村民。回到村委会,他和村干部、驻村队员商量:改变策略,由村干部直接跟该村民子女沟通,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将公路改道的“堡垒”逐个击破。眼看村里一条条马路开始动工,旧貌换新颜,他才长舒一口气。王忠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被洪市村群众誉为“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贫困户家中的“活雷锋”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王忠良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贫困户谢次平在经历妻子车祸去世、长子溺水身亡双重打击后一蹶不振,每日待在家中,混沌度日。
为帮助谢次平走出困境,王忠良与他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与他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谢次平终于放下心理包袱,表示愿意重新开始。得知谢次平有创业的想法,王忠良积极组织他参加致富带头人等各种培训班,为他解读各种帮扶政策,并以个人名义向银行担保,为他贷款3万元作为创业资金。
仅一年时间,谢次平就靠种植西瓜与养殖青蛙还清了银行贷款。看着谢次平的生活步入正轨,王忠良打心眼里替他高兴:“谢次平还有个幼子,以前他沉寂在丧妻和丧子的悲痛中,完全忽视了这个孩子。现在他整个人充满斗志,孩子也接到了身边亲自教养,一切都在变好。”

▲晚稻金黄,秋色如画。
虽然王忠良2021年已从洪山镇洪市村调至花桥镇清瑞村,但他与谢次平的联系没有中断,王忠良说他们现在的关系更像是朋友,逢年过节谢次平都会打电话让王忠良去自家吃饭,就连钓到的鱼都要留几条给王忠良。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驻村工作就是要用笨办法,下绣花功夫。”这句话,王忠良铭记在心。
2021年年初,王忠良调到了花桥镇清瑞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花桥镇是远近闻名的“物流之乡”,但清瑞村却因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导致村集体经济落后。通过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近几年的帮扶,清瑞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也走上了奔小康的“加速道”。

▲光伏发电站每年可收益近5万元。
说起清瑞村的变化,王忠良表示,村集体经济要发展,等靠要不是办法,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激发内生动力。于是,他同村支“两委”一起想办法,经多方协调,在村里创办了2个合作社、建成8个养鸭场,加上村里光伏发电的收益,每年清瑞村的村集体收益近10万元。

▲资料图:合作社建成8个养鸭场。陆昕 摄

▲资料图:养鸭大户笑开颜。李气章 摄
王忠良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乡亲们致富的信心在逐渐增加。下一步,清瑞村计划引进罗非鱼、桂花鱼等品种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还将引进环保项目,处理养殖废水、粪渣,变废为宝。”
每当提起王忠良,清瑞村的干部都会竖起大姆指,称赞他是“拼命三郎”。看着王忠良没日没夜的工作,清瑞村党总支部书记胡林平会忍不住怼一句:“你整日不回家,还要老婆不?”王忠良怀着愧疚说:“乡村振兴需要做的工作多而繁琐,实在是离不开呀!”
▲资料图:花桥镇清瑞村秋景如画。李气章 摄
4年,2个村庄的驻村帮扶,王忠良切身感受到驻村工作难,但只要把心贴近、情融进、共甘苦,就能打开局面。4年间,王忠良参与修路、建房、调解邻里纠纷,从一名普通的驻村干部逐渐成长为驻村工作队队长。
10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花桥镇清瑞村,探访王忠良的驻村生活。
村民心中的“孺子牛”
“脱下军装,我依然是个兵。”投入工作,王忠良仍葆军人本色。
2018年,从部队转业的他到被安排到衡南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工作,刚报到没几个月,就被安排到驻村点工作。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面对新的挑战,他彰显军人本色,迎难而上。一方面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文件,向同事学习工作经验;一方面深入村民家中走访、摸情况,了解村情民意。
▲王忠良正在汇报工作。
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王忠良就对洪山镇洪市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思想状况做到了“一口清”。同时,他还积极为洪市村脱贫致富、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出谋划策。
面对未知的农村工作,虽早有心理准备,王忠良还是碰了一鼻子灰。在洪市村宣传动员公路改道时,有位村民对公路改道需要占用自家地产生质疑,吵嚷着不愿意干,经过多次沟通,依旧无法说服该村民。回到村委会,他和村干部、驻村队员商量:改变策略,由村干部直接跟该村民子女沟通,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将公路改道的“堡垒”逐个击破。眼看村里一条条马路开始动工,旧貌换新颜,他才长舒一口气。王忠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被洪市村群众誉为“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贫困户家中的“活雷锋”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王忠良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贫困户谢次平在经历妻子车祸去世、长子溺水身亡双重打击后一蹶不振,每日待在家中,混沌度日。
为帮助谢次平走出困境,王忠良与他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与他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谢次平终于放下心理包袱,表示愿意重新开始。得知谢次平有创业的想法,王忠良积极组织他参加致富带头人等各种培训班,为他解读各种帮扶政策,并以个人名义向银行担保,为他贷款3万元作为创业资金。
仅一年时间,谢次平就靠种植西瓜与养殖青蛙还清了银行贷款。看着谢次平的生活步入正轨,王忠良打心眼里替他高兴:“谢次平还有个幼子,以前他沉寂在丧妻和丧子的悲痛中,完全忽视了这个孩子。现在他整个人充满斗志,孩子也接到了身边亲自教养,一切都在变好。”
▲晚稻金黄,秋色如画。
虽然王忠良2021年已从洪山镇洪市村调至花桥镇清瑞村,但他与谢次平的联系没有中断,王忠良说他们现在的关系更像是朋友,逢年过节谢次平都会打电话让王忠良去自家吃饭,就连钓到的鱼都要留几条给王忠良。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驻村工作就是要用笨办法,下绣花功夫。”这句话,王忠良铭记在心。
2021年年初,王忠良调到了花桥镇清瑞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花桥镇是远近闻名的“物流之乡”,但清瑞村却因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导致村集体经济落后。通过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近几年的帮扶,清瑞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也走上了奔小康的“加速道”。
▲光伏发电站每年可收益近5万元。
说起清瑞村的变化,王忠良表示,村集体经济要发展,等靠要不是办法,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激发内生动力。于是,他同村支“两委”一起想办法,经多方协调,在村里创办了2个合作社、建成8个养鸭场,加上村里光伏发电的收益,每年清瑞村的村集体收益近10万元。
▲资料图:合作社建成8个养鸭场。陆昕 摄
▲资料图:养鸭大户笑开颜。李气章 摄
王忠良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乡亲们致富的信心在逐渐增加。下一步,清瑞村计划引进罗非鱼、桂花鱼等品种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还将引进环保项目,处理养殖废水、粪渣,变废为宝。”
每当提起王忠良,清瑞村的干部都会竖起大姆指,称赞他是“拼命三郎”。看着王忠良没日没夜的工作,清瑞村党总支部书记胡林平会忍不住怼一句:“你整日不回家,还要老婆不?”王忠良怀着愧疚说:“乡村振兴需要做的工作多而繁琐,实在是离不开呀!”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