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萱洲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侧记

  文/记者刘思远 莫雄飞 通讯员夏建军 图/文 峰

  深秋,在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大源渡附近的广袤河滩上,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快乐地嬉戏;在永和乡三江汇流处,鱼儿在水中欢腾,白鹭在茂林中飞舞......

“以前家门口的萱水河(大源江)就是条龙须沟,不仅垃圾多,水葫芦等外来有害生物丛生,连水面都看不到!加之还存在电鱼毒鱼、网箱养鱼、非法采砂等行为,导致河流湿地破坏严重。”当地村民成章生告诉记者。

近年来,衡山县开出退耕还林还湿、巡查管护、湿地环境整治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药方”,既常态化抓实湿地生态巡查保护工作,又依法打击破坏湿地生态违法行为,这个昔日的“龙须沟”上演了一幕幕生态之变。

自2015年试点建设以来,湿地公园聘请了10名巡护员、8名民间河长,分区段对湘江及龙荫港、黄泥港、大源江三条支流的垃圾和外来有害生物进行彻底打捞和清理。还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对三条支流进行河道疏浚清淤,开展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植绿护绿等湿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

同时,管理处还下大力气清除公园内的“迷魂阵”、网箱养鱼、捕鸟网等设施,并会同林业、公安、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猎、非法采砂等行为。

经过几年的严格管护,湿地公园如今旧貌换新颜:满江的垃圾和水葫芦已被清除。经第三方检测,湿地公园保育区水质从地表水IV类到劣V类水稳定提升到地表水Ⅲ类,常年多月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在大源渡枢纽工程附近,有一大片洲滩,一大群候鸟正在洲滩上嬉戏、捕食。这里,是省级候鸟监测保护站保护区。

“经过这些年的严格管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来此过冬。”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已由2014年的85种增加到131种,新增46种;鱼类种类由42种增加到58种,新增16种;种子植物种类由828种增加到930种,新增102种。

2016年底,公园管理处首次在此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目前在全球数量仅3000只左右,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有生态试纸之称,其对环境的要求极其严苛。”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中华秋沙鸭连续6年在此地过冬,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质量过得硬!”

要建设保护好一方湿地,光依靠管理处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共治。为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爱护湿地、保护鸟类”的队伍中来,管理处每年会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湿地,并通过现场自然教育,让学生们了解相关湿地知识。也会通过“移动课堂”的形式,把湿地知识送进学校、乡镇、社区和广场,还会经常举办与湿地内容相关的摄影、写作、绘画等比赛。

近年来,衡山县相继在公园内建立起萱洲湿地生态广场、科普宣教中心、宣教长廊(6处)、省级候鸟监测保护站等宣教平台。在龙荫港、相关学校和社区布设各类宣教牌57组210块。在永和湿地保护管理站、萱洲湿地保护管理站建设社区宣教室各1个。

每年,湿地公园还会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等节日举办大型活动,并充分利用各级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保护湿地、关爱鸟类。

理念的变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普及和宣传,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开始主动加入到“清河”“护鸟”行动中来,“全民治水、全民护鸟”的环保新格局正在衡山大地渐渐凸显。“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编辑:唐锦 责编:梁丽君】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