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宏:野果子撬动大产业,他想打造衡阳又一“地标产品”
文、图/李少华 刘紫叶
初夏时节,在衡南县松江镇凉市村连绵起伏的山头上,一片片野枇杷林正到了收花结果的时节,一股特别的清香沁人心脾。站在山顶,看着一棵棵长势喜人的野枇杷树,李俊宏的脸上露出了淳朴而喜悦的神色,因为再过几个月,这些青翠翠的野枇杷就会变成一颗颗村民致富增收的“金果子”。
凉市村位于衡南南部山区,这里青山绿水环绕、鸟语花香相伴,村庄恬静整洁,一条蜿蜒的沥青路串连起宜人的乡村美景。走在村子里,村民们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满满的都是幸福感。谁曾想,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让这里发生改变的正是李俊宏。
25岁当上村支书,带领
村民做“山水文章”

▲凉市村村委会
凉市村是典型的紫色页岩土壤山区,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人均数亩耕地广种薄收,虽然养活了一方人,但并没有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随着青壮年劳力纷纷进城务工,土地日趋荒芜,村子逐渐空心化。
李俊宏是原太平村人(后与凉亭村合并为凉市村),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父母就在松江镇对面的常宁市水口山镇从事副食品批发生意。从学校毕业后,李俊宏开始帮助家里打理生意。“那时候批发行业比较红火,但也很辛苦,有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李俊宏说。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他们一家取得了两个产品在水松地区的代理权,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几年下来,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工作中的李俊宏
率先富起来的李俊宏仍然眷顾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每次回家看到依然贫穷落后的村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家乡干出点事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一起改变村里的面貌。由于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又对家乡的事业很热心,2010年,25岁的李俊宏被推选为原太平村村支书。

▲平整的沥青路通组入户
担任村支书的李俊宏有了一个可以放开手脚施展才能的舞台。他与村“两委”班子凝聚一心,带领村民在山水上做文章,修水泥路、修机耕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抛荒的田地耕种起来。同时,把破败不堪的村小学修缮一新,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就近上学。为了给村民作出榜样,李俊宏邀请妹夫张东南一起在村里发展养殖业,两人承包了村里的水库开始养鸭养鱼。李俊宏说,虽然搞养殖那几年没有赚到钱,但为村里发展种养业积累了经验,也让他坚定了“做好山水文章”的信心。
偶然的走访,与野枇杷
种植结下不解之缘

▲漫山遍野的野枇杷树
如何找到一个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是凉市村“两委”班子一直在努力思考的问题。
一次在农户家走访时,村民给李俊宏端来了一杯野枇杷茶,喝过后他觉得味道甘甜,有一股特殊的果香味。他了解到,山上的紫色页岩土壤不适合种植其它的果树,但很适合野枇杷的生长,村民们也喜欢把枇杷晒干了泡水当茶喝。
“这么多山头荒着怪可惜的,何不种上枇杷,当作特产卖出去,也可以给村民增加一部分收入。”李俊宏在向专家请教后得知,这种野枇杷其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其中的黄酮素可以帮助人体抵抗氧化和衰老。李俊宏觉得这里可以做“大文章”,在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后,就将这一想法向镇、县党政领导作了汇报。领导们非常赞同,鼓励和支持村支部放手大干,争取把“一颗小枇杷”,做成“健康大产业”。

▲野枇杷加工基地
说干就干。2011年,李俊宏拿出部分积蓄,并说服了村里几个在外做生意的乡贤,一起投资成立了湖南绿色田园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地建立野生枇杷种植基地。李俊宏动员群众和他一起干,但要大规模种植“野果子”,大伙谁也吃不准,疑虑重重。为了让群众信服这条致富路,李俊宏带头在漫漫荒山上起早贪黑地辛苦劳作,还在山脚下建起了房子,吃住都在这里。

▲李俊宏查看野枇杷挂果情况
第一年,李俊宏带着合作社自己育苗,并试种了600亩。但由于野生枇杷挂果周期太长,短时间难以见到收益。李俊宏跑到省农科院和省林科院,找到相关专家一起合作,经过嫁接改良,挂果周期大大缩短。到了枇杷收获的季节,成熟的果实送到专业部门检测,结果很是喜人。
看到有了成果,村民们算是开了眼界,终于相信野果子也可以做成大产业了。于是,合作社扩大规模,流转了3000多亩山地,带领大家一起种枇杷。目前,凉市村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困难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公益育苗、技术指导、共同管理等方式,建立“村企合一”利益联结机制,吸纳300余户农户入股,1200多位村民共同参与村级产业管理。
打造“地标产品”,让更多
消费者爱上“衡阳特产”

▲工人在分拣野枇杷
5月14日上午,在位于原太平小学的野枇杷加工基地,十余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将烘干的野枇杷进行分拣包装,这些产品将被送往省内的各个销售网点。
2017年,为了将野枇杷产品推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并喜欢这一衡阳特产,李俊宏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贷款300多万元,成立了绿色田园(衡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野枇杷茶加工基地。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了11个野枇杷茶产品,申请了20个发明专利、15个新型实用专利。不但在衡阳、长沙、永州等地建设了7个销售网点,还将产品进驻了“中国一乡一品促进计划(衡阳)东洲岛展销示范基地”。

▲部分野枇杷茶产品
近年来,野枇杷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许多村民就近创业、就业,目前,凉市村成立了5家种养合作社、2个加工厂。仅野枇杷茶产业一项就解决长期用工20余人,临时用工近300人,枇杷种植基地每年发放养护工资达六七十万元。
“再过几年,3000亩野枇杷全部挂果后,年产值有望突破5000万元。”李俊宏说,他有信心带领村民把野枇杷茶打造成像祁东黄花菜一样的“地理标志产品”,让更多的村民受益,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上这一衡阳特产。
初夏时节,在衡南县松江镇凉市村连绵起伏的山头上,一片片野枇杷林正到了收花结果的时节,一股特别的清香沁人心脾。站在山顶,看着一棵棵长势喜人的野枇杷树,李俊宏的脸上露出了淳朴而喜悦的神色,因为再过几个月,这些青翠翠的野枇杷就会变成一颗颗村民致富增收的“金果子”。
凉市村位于衡南南部山区,这里青山绿水环绕、鸟语花香相伴,村庄恬静整洁,一条蜿蜒的沥青路串连起宜人的乡村美景。走在村子里,村民们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满满的都是幸福感。谁曾想,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让这里发生改变的正是李俊宏。
25岁当上村支书,带领
村民做“山水文章”
凉市村是典型的紫色页岩土壤山区,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人均数亩耕地广种薄收,虽然养活了一方人,但并没有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随着青壮年劳力纷纷进城务工,土地日趋荒芜,村子逐渐空心化。
李俊宏是原太平村人(后与凉亭村合并为凉市村),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父母就在松江镇对面的常宁市水口山镇从事副食品批发生意。从学校毕业后,李俊宏开始帮助家里打理生意。“那时候批发行业比较红火,但也很辛苦,有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李俊宏说。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他们一家取得了两个产品在水松地区的代理权,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几年下来,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率先富起来的李俊宏仍然眷顾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每次回家看到依然贫穷落后的村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家乡干出点事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一起改变村里的面貌。由于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又对家乡的事业很热心,2010年,25岁的李俊宏被推选为原太平村村支书。
担任村支书的李俊宏有了一个可以放开手脚施展才能的舞台。他与村“两委”班子凝聚一心,带领村民在山水上做文章,修水泥路、修机耕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抛荒的田地耕种起来。同时,把破败不堪的村小学修缮一新,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就近上学。为了给村民作出榜样,李俊宏邀请妹夫张东南一起在村里发展养殖业,两人承包了村里的水库开始养鸭养鱼。李俊宏说,虽然搞养殖那几年没有赚到钱,但为村里发展种养业积累了经验,也让他坚定了“做好山水文章”的信心。
偶然的走访,与野枇杷
种植结下不解之缘
如何找到一个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是凉市村“两委”班子一直在努力思考的问题。
一次在农户家走访时,村民给李俊宏端来了一杯野枇杷茶,喝过后他觉得味道甘甜,有一股特殊的果香味。他了解到,山上的紫色页岩土壤不适合种植其它的果树,但很适合野枇杷的生长,村民们也喜欢把枇杷晒干了泡水当茶喝。
“这么多山头荒着怪可惜的,何不种上枇杷,当作特产卖出去,也可以给村民增加一部分收入。”李俊宏在向专家请教后得知,这种野枇杷其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其中的黄酮素可以帮助人体抵抗氧化和衰老。李俊宏觉得这里可以做“大文章”,在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后,就将这一想法向镇、县党政领导作了汇报。领导们非常赞同,鼓励和支持村支部放手大干,争取把“一颗小枇杷”,做成“健康大产业”。
说干就干。2011年,李俊宏拿出部分积蓄,并说服了村里几个在外做生意的乡贤,一起投资成立了湖南绿色田园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地建立野生枇杷种植基地。李俊宏动员群众和他一起干,但要大规模种植“野果子”,大伙谁也吃不准,疑虑重重。为了让群众信服这条致富路,李俊宏带头在漫漫荒山上起早贪黑地辛苦劳作,还在山脚下建起了房子,吃住都在这里。
第一年,李俊宏带着合作社自己育苗,并试种了600亩。但由于野生枇杷挂果周期太长,短时间难以见到收益。李俊宏跑到省农科院和省林科院,找到相关专家一起合作,经过嫁接改良,挂果周期大大缩短。到了枇杷收获的季节,成熟的果实送到专业部门检测,结果很是喜人。
看到有了成果,村民们算是开了眼界,终于相信野果子也可以做成大产业了。于是,合作社扩大规模,流转了3000多亩山地,带领大家一起种枇杷。目前,凉市村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困难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公益育苗、技术指导、共同管理等方式,建立“村企合一”利益联结机制,吸纳300余户农户入股,1200多位村民共同参与村级产业管理。
打造“地标产品”,让更多
消费者爱上“衡阳特产”
5月14日上午,在位于原太平小学的野枇杷加工基地,十余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将烘干的野枇杷进行分拣包装,这些产品将被送往省内的各个销售网点。
2017年,为了将野枇杷产品推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并喜欢这一衡阳特产,李俊宏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贷款300多万元,成立了绿色田园(衡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野枇杷茶加工基地。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了11个野枇杷茶产品,申请了20个发明专利、15个新型实用专利。不但在衡阳、长沙、永州等地建设了7个销售网点,还将产品进驻了“中国一乡一品促进计划(衡阳)东洲岛展销示范基地”。
近年来,野枇杷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许多村民就近创业、就业,目前,凉市村成立了5家种养合作社、2个加工厂。仅野枇杷茶产业一项就解决长期用工20余人,临时用工近300人,枇杷种植基地每年发放养护工资达六七十万元。
“再过几年,3000亩野枇杷全部挂果后,年产值有望突破5000万元。”李俊宏说,他有信心带领村民把野枇杷茶打造成像祁东黄花菜一样的“地理标志产品”,让更多的村民受益,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上这一衡阳特产。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