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衡阳(5)丨桓伊:文武双全的六边形战神,退圈隐居衡阳县


  ■文/全媒体记者张文凯 制图/曾卉

  桓伊很牛!公元383年,他左手握笛、右手提剑,冲上了淝水之战的前线,与谢安、谢玄叔侄组团,暴打前秦苻坚率领的80万大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战后,他被封为永修县侯。

  桓伊,一位文武双全的六边形战神,打仗能封侯、吹笛成宗师、归隐还能留下千古IP的奇男子!


  伊山寺内读书习武


  桓伊与衡阳有缘,他幼时随父亲桓景来到衡阳,寄居在衡阳县伊山寺内,读书习武,锤炼本领。伊山寺,不仅见证了他的成长,更孕育了一位不凡的音乐名将。


  ▲伊山寺正在重建中。李国栋 摄

  伊山寺,原名云锦庵,是衡阳县杉桥镇伊山脚下一座古老的寺庙。

  桓伊的父亲桓景是东晋的官员,比较能干,曾任侍中、丹阳尹、中领军、护军将军等职。桓景一度在重安县(今衡阳县)野王岭(伊山附近)驻军,云锦庵成为桓伊读书、习武之处。


  ▲伊山寺俯瞰图。李国栋 摄

  为纪念桓伊,后人将云锦庵更名为伊山寺,将云锦庵后的云锦峰改为伊山。《大明一统志·衡州府·山川》篇里有记载:“伊山,在府城西三十五里,晋桓伊读书处,亦名桓山。”


  从梅花三弄到一往情深


  桓伊酷爱吹笛,人称“笛神”。据说他使用的竹笛是东汉著名作家兼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他有许多粉丝,晋孝武帝也是他的乐迷,大家都以能听到桓伊吹笛为人生一大幸事。

  某日,王徽之坐船赶往都城建康,船停靠在码头上,恰好遇到桓伊乘车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父子。于是王徽之叫人过去拦住桓伊的车,问:“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已是将军的桓伊很谦逊地下了马车,为王徽之吹奏了自己的新作《梅花三弄》。吹完后一言不发,直接上车走人。

  不要问我是谁,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只需要一个眼神,便确认是对的人。这就是名士的风流,这就是魏晋的风度。桓伊和王徽之,一个敦和又风雅,一个狂狷且博闻,他俩的不期相遇,留下“魏晋第一神曲”《梅花三弄》。这不仅仅是一曲笛音,更是桓伊对梅花高洁品格的颂扬,对生命不屈精神的礼赞。后来,此曲在唐代由颜师古改编为古琴曲,跻身中国古代十大古琴曲。

  宰相谢安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两人因音乐结缘,时常相聚一堂,畅谈音乐之道。谢安对桓伊的音乐造诣深表钦佩,曾由衷地赞叹:“桓子野之于音乐,真乃一往情深,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成语一往情深的由来。


  辞官归隐回到伊山


  桓伊出身门阀世家,属于东晋赫赫有名的“王、谢、庾、桓”四大家族中的桓氏一族。他是妥妥的官二代,原本可以世袭爵位做一条咸鱼,却要闻鸡起舞。音乐与剑,在他身上完美融合,展现了文武双全的极致魅力。他先后出任淮南太守、豫州刺史、江州刺史,最后以战功封侯,成为护军将军。


  ▲明代桓伊画像

  他一生忠君爱国,念念不忘北伐。他聚拢流民,恢复民生,操练军马,积蓄力量,希望有朝一日一统山河。可惜最终这个愿望在东晋的权力斗争中烟消云散,而桓伊也病逝于任上。

  而在衡阳有一则民间故事:传说这位战神晚年突然退圈,带着全家隐居在衡阳县伊山寺,回到了滋养他成长的伊山。在这里,他或许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那份对音乐的纯粹热爱,对自然的无限向往,都化作了《梅花三弄》中流淌的每一个音符。虽然桓伊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梅花三弄》却如同清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编辑:唐锦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