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周刊丨在衡阳县金兰镇,有座红色文化珍藏馆


  ▲红色文化珍藏馆一角。


  ▲遵义会议放光芒。


  ▲周建生(左)讲述收藏故事。



  ▲有关红军长征的藏品和画作。


  ▲周珍(左)现场讲解。


  ▲抗日战争资料专柜。


  ▲红军服展示。


  ▲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文/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麻安田 颜艳妮 图/周继晋

  在衡阳县金兰镇蒸水明珠小区,衡阳红色文化珍藏馆免费开放两年来,经常有单位和师生前来开展党史教育。馆内,万余件红色藏品有序陈列,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峥嵘岁月”。

  40载收藏路走出的“收藏地图”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衡阳红色文化珍藏馆采访。

  现年60岁的馆主周建生,出生于衡阳县金兰镇桐木村的一户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跟随师父学艺,成了一名篾匠,1981年进入镇冶炼厂工作。“也正是这份工作让我接触到了红色文物收藏。”周建生告诉记者,“一天,有人提着4麻袋铜像章来厂里熔化,我觉得这样熔了很可惜,就自己花钱买下来了,后面手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去收集、购买,然后保存下来。”

  “像这一组来自上个世纪60年代的铝板,围绕着毛主席的人生轨迹,刻画出一个个红色文化的重要地点,从韶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到井冈山、古田、遵义、延安、天安门,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老物件了。当时是别人拿来冶炼的,我一看,觉得这样冶炼掉太可惜了,就自己花点钱保留下来。”周建生一边指着进门楼梯右边墙上挂着的一组刻有毛主席头像铝制版画,一边对记者说道。

  因为工作的关系,周建生常常需要在外收购可用来冶炼的金属,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仅如此,一个个收购地点也组成了一份“周建生版本”的收藏地图。“那个时候就是一边收铜,一边收藏红色文物。我在收藏红色文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了红色教育,也更加坚定了我收集它们的决心。”

  带着对收藏的热爱和深厚的红色情怀,周建生一收就是40来年。“不能看着这些红色文物就这么消失了。”周建生笑着说道。

  从4麻袋铜像章开始,周建生一点点丰富着他的藏品,小到一张邮票、一枚徽章,大到一块铝板、一座瓷像......不知不觉中,他的藏品数量已达万余件。看着琳琅满目的藏品,周建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我想让这些藏品走进大众的视线,这才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和珍惜。”周建生说道。于是,在衡阳县委县政府、金兰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历时数年的筹备,周建生个人投资近100万元,如愿建成了全市第一座衡阳红色文化珍藏馆。

  万余件藏品重现“峥嵘岁月”

  “这幅毛主席素描像是著名画家刘文西为1997年发行的第五版人民币画的,上面还盖了国家文旅局书画鉴定中心的专用章,还有这幅将近3平方米的毛泽东像,是杭州丝绸厂织绣的,站在它面前的任意角度,都能感觉到毛主席的目光在注视着你......”介绍起馆中的藏品,周建生一路滔滔不绝。

  这座衡阳市第一家私人筹建的红色文化珍藏馆,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藏品数量破万件。馆内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5个展区及多功能媒体厅。各展区以重要历史人物事件为主题,以时间为主线,以画作或实物为载体,生动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在5个展厅中,参观者可以重走革命先烈们走过的路,深情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

  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他都了如指掌,“这一组连环画,是1983年的原版,讲述了毛泽东堂妹毛泽建的故事。毛泽建和衡山也有一段渊源,她曾任中共衡山县委妇女运动委员,发展农民运动,也是在衡山英勇就义的。”周建生刚从加拿大留学归来的女儿周珍欣然为记者当起了讲解员。

  如今,周珍也在向父亲学习和不断了解历史的过程中,爱上了红色文化,空闲时间她还会充当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红色故事。“比起单纯的收藏,父亲更想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些藏品,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所以我家的红色文化珍藏馆一直免费对外开放。”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周建生与家人商量,决定在自家二楼建红色文化珍藏馆,向党的生日献上一份特别的贺礼。通过几个月的装修和布展,终于向观众开放。消息一传开,周边单位和学校纷纷来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今年春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慕名前来参观,并对馆内陈展内容调整、补充等提出了建议。

  “我出生在新中国,是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让我发家致富。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开办这个红色文化珍藏馆的。”周建生说,希望每一个来这里的人看到这些红色藏品,尤其是年轻一代,能汲取红色营养,追寻信仰之光,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梁丽君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