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公园外的“旧书摊”热闹回暖


 ▲周末开市的旧书市场人气很旺。

  ■文/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文鹏

  清晨5点多,陆元教拉着一大堆泛黄的旧书来到西湖公园南门口,在人行道一棵大树下铺几块塑料布,摆上老版的《诗经》《唐诗三百首》等文学经典,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杂志、老画报、连环画,甚至还有清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契约、私人信札......当所有物件摆放整齐,人流也开始聚集,到早晨八九点钟,更变得人流如织、比肩接踵。

这是周末衡阳旧书市场最常见的一幕。最近的好天气,让这个传统的文化集市热闹回暖,释放出独有的生机与活力。

原始的“地摊经济”

传承衡阳城市文化

  “衡阳读书人多,藏书也多。”分析衡阳旧书市场的起源,有着30多年旧书收藏、销售经历的胡耀喜如是说。

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民间藏书,是旧书市场产生的先决条件。古代衡阳书院教育发达,文化名人辈出,民间藏书之多自然不在话下。到清代(咸丰),担任湖北巡抚的衡阳人常大淳藏书4万余种,名冠湖南藏书家之首。到了现代,由于衡阳国企、学校多,特别是拥有全省第二多的高校,单位与个人的藏书数量都相当可观。

随着时代变迁,光阴流转,各个单位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个人的藏书,源源不断从书架流向废品站、印刷厂——直到第一批嗅到商机的人,开启了一场古旧书籍的“淘宝”之旅:他们从废品站和印刷厂以比废纸稍高的价格,收购一批品相和内容较好的书籍,然后再转手卖出。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但衡阳旧书市场就这样诞生了。

胡耀喜清晰地记得,从衡阳日报社旧址到原汽车西站、古汉大道,再到现在的西湖公园南门,衡阳旧书市场从占据城市繁华的中心,一步步退隐城市的一角,曾带火了一起出摊的古董市场和花鸟市场,甚至是宠物交易市场......只是,后者纷纷独立开市,只有旧书市场仍保持着旧模样。

城市在发展,但衡阳旧书市场始终以地摊经济的原始方式存续至今,像一坛深巷里的“老酒”,亦或是深藏功与名的“扫地僧”,在市场经济时代保持着独特的光韵。

  主战场转移到“线上”

书商对前景保持乐观

  经历三年新冠疫情,衡阳旧书市场和卖旧书的书商们还好吗?

“都挺好!只要不下雨,我们每个周末都会去摆摊。”胡耀喜说,跟以前一样,书商们周六、周日出摊,人流量也很大。

周六、周日出摊,是旧书市场多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4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西湖公园南门外的旧书市场。准确的说,这个市场位于演武路55号,从明翰路第一巷开始,一直延伸到明翰路第十巷,全长大约300米。记者当天在现场粗略统计,这片区域内共有20余个旧书摊位,还吸引了100余个以老瓷器、老钱币等售卖二手旧货为主的地摊。

“有新冠疫情的时候,经常一两个月不能出摊,现在已经恢复正常了。”陆元教周日早上5点就出来摆摊,将500多公斤的旧书铺放在一棵大树下,占据整个市场的“黄金地段”。他告诉记者,周六的人流比周日还要多,一天的收入有八九百元。

一周出摊两天,还要看天吃饭,书商们怎么生存?还停留在地摊状态的旧书市场,会不会被淘汰?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一连串的问号,但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旧书市场的存在早已经超出了“小地摊”的范畴。这里曾上演过一套古籍换“宝马”的传奇故事,一卷古籍开价上万并不稀奇,有人获取人生第一桶金后辗战商海,也有人借此从下岗、伤残的人生囧途中获得命运的转机。这里还保持着文化人对书卷气的虔诚和坚守,保持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旧书市场一直存在的背后,有许多衡阳文化人的执着努力,也有书商和城市治理者的默契。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地摊上的旧书市场正在向网上转移。陆元教回忆,以前卖书是论袋卖,不是小塑料袋,是可以装好几十斤的大编织袋。而现在,人们都是论本卖,行情价一般是几块钱不等。“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网上买书,而摆书摊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他说。

调查中,不止一位书商告诉记者,通过孔夫子旧书网,月均交易额可以达到8000元左右。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一项分地区店铺排行榜单也能说明问题,在这份根据交易量、发货时间、好评率进行排名的榜单上,衡阳有31家书店入榜,与娄底并列全省第二。

借助互联网,衡阳书不再仅仅卖给衡阳人,而是实现了全国市场流通。“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人们对古旧书籍的需求和热爱还在继续提升。旧书经济还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地摊上的旧书市场也会长期存在,一方面服务本地市民,另一方面是我们保持城市文化传承和文化品格的需要。”胡耀喜自信地说。
【编辑:梁丽君 张花】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