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山上觅石鼓


  ▲石鼓书院内的石鼓。 胡建军 摄


  ▲站在石鼓书院合江亭远眺。 胡建军 摄

  ■刘洁

  前面我们讲到,公元339年,东晋的庾阐出补零陵太守,路过衡阳,登石鼓山,留下咏石鼓第一名篇《观石鼓》。其中有一句:“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这是庾阐想象中的石鼓巨响。石鼓山上真的有石鼓吗?真的能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吗?

  石鼓山说是山,海拔不过69米,面积仅4000平方米。只是石鼓山地形独特,处蒸湘二水汇流之处,拔地而起,突兀江心。后又因石鼓书院而名扬天下,成为湖湘大地一处著名胜迹。

  石鼓山因石鼓而名。传说蛰伏在两江交汇处的石山形状像一面鼓,所以命名石鼓山。也有说蒸湘两水相汇拍打山石,响声震天,像敲打一面石鼓。东晋哲学家、地理学家罗含(约292--370年)在《湘中山水记》中记载石鼓山上真有一面石鼓:“石鼓在烝口南、湘水西......叩之,声闻数十里。”“烝”通“蒸”,“烝口”即蒸水入湘江处。此处说石鼓山有石鼓,叩之有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70--527年)也到过石鼓山,他在《水经注》中描述:

  “(临承)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

  也就是说,郦道元也看到了这面神奇的石鼓,而且高大气派,神秘,且石鼓一响,就有战争爆发。石鼓山军事地理位置确实非常重要,当年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附近的演武坪练兵,石鼓山附近的筷子洲则是湘军水师的造船厂和练兵场。

  既然郦道元都看到了这面能发出声响的石鼓,那这面石鼓现在在哪里呢?据宋代《祥符州县图经》中记载:“俗传卢龙推鼓下,入于潭水。”而原因是怒其“鸣而土有兵革之事”。正如明朝人王镐所咏《石鼓潭》所称:“石鼓在蛟潭,卢龙拥入水。岂不惜幽真,为防兵革起。”卢龙推石鼓于石鼓山下深潭之中,希望以绝兵祸,永宁一方。

  卢龙是何方神圣或是何方人士,何时推鼓下潭,现都无从考证。据南宋初年(1127年)陈田夫所写《南岳总胜集》中记载,石鼓山上曾建有卢龙庙。而在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道士郭行真奉敕祭祀南岳神时,废卢龙庙而不祀。从此石鼓山上没有了“扣之有声”的石鼓,也没有了推石鼓下潭的卢龙的庙宇。所以,我们在韩愈的《合江亭》中没有见到韩愈提到石鼓,就连守衡一年多的吕温所作诗中也没有石鼓的踪迹。能发生巨响的石鼓如有之,当消失在唐代初期之前。历史上曾有很多人下潭寻觅石鼓,都无收获。近代湘军水师在石鼓山附近训练演习时,湖南提督鲍超曾派勇士入潭探索。发现潭内满布水草,潭底有一怪穴,阴森可怖,不敢深入。从此不再有谁敢去探寻石鼓下落,由此成为千古之谜。

  现在石鼓书院内的石鼓是1965年衡阳市政府修建石鼓公园时凿刻的,鼓与基座通高2.8米,鼓径1.6米,花岗岩石所刻,自然无法叩响。2006年,重修石鼓书院时,原公园的亭廊建筑都被拆除,唯留这面石鼓立于书院山门内东侧,此乃今天的衡阳人对石鼓山最早而又神秘莫测人文景观的千年情愫。

  会响的石鼓消失了,但石鼓山的独特风景依然让所有亲临此处的文人们津津乐道,无法忘怀。南宋程洵(1135--1196年),朱熹门人,潜心理学,是程朱学派的重要学者。1184年出任衡阳主簿,三年后暂代石鼓书院山长,以宣扬朱子之学。曾留有多篇咏颂石鼓诗,其中一首《游石鼓观湘水》:“按行又复到江干,近水遥山照眼寒。从此潇湘在胸次,不须更向画图看。”石鼓山的美丽风景在他胸中比画更美。

  元朝御史奚汉伯颜作有几首《石鼓馆》诗,选其一首供大家欣赏:

  龙盘虎踞梵筑坛,万壑同承石鼓山。

  蒸水远连湘水去,橹声遥杂雁声还。

  回看星斗朱陵上,伫听金丝绿净间。

  欲刻新诗酬胜景,摩崖应愧雨苔斑。

  同朝李处巽,曾任湖南道宣慰司副使,作有《石鼓书院示诸生》诗,这里也节选一段供大家欣赏:

  蒸湘二水合流处,中有孤山块如鼓。

  兹名炫耀得自唐,儒舍重兴来近古。

  书生要占鳌头住,竭力中流扶砥柱。

  经营二载始告成,转首潇湘变齐鲁。

  ......

  方今海上四书院,鹿洞睢阳并岳麓。

  若论地秀多贤才,石鼓山明江水绿。

  这首诗中所言石鼓孤山形状如鼓,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诫诸生,要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让潇湘之地也成为如齐鲁大地那样的文化兴盛之地。并点明四大书院中石鼓书院风景最为秀丽,人才辈出。这当然是勉励诸生之意。

  到了明代和清代,咏颂石鼓山的诗词更多了。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翰林院五经博士沈庆任湖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到了衡阳。见石鼓书院部分建筑破损,而是命令推官余敬修缮。沈庆并为石鼓书院做诗多首,这里也选择二首供大家欣赏:

  《谒石鼓书院》

  【明·沈庆】

  其一

  两水夹流天下奇,巨鳌春浪如神龟。

  因名石鼓构书院,古今贤哲遗声诗。

  其二

  衡岳当空高万丈,顷刻扶摇端可上。

  一曲沧浪孺子歌,听罢悠然绝尘想。

  明朝的蔡汝楠(1514--1565年)8岁就陪父亲听教于湛若水门下,曾任衡州知府5年。他在治理衡阳政务的同时,兴学教士,亲率石鼓书院诸生讲经论道,质疑问难,诚邀湛若水、赵贞吉、茅坤以及本地的曾朝节、刘尧诲、伍定相、王万善等前来石鼓开讲。并仿效朱熹《白鹿洞学规》,为石鼓书院制定了“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笃论、常识、仁体”七条学规。蔡汝楠为石鼓书院的再次振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嘉靖三十一年乡试中,石鼓学子李孟彰、王大韶等六人全部中举,一时传为佳话。蔡汝楠在咏石鼓合江亭的诗中感叹到:“石鼓清时常不鸣”。

  《石鼓合江亭》

  【明·蔡汝楠】

  闻来坐啸开江亭,为吏亦有青山情。

  朱陵阴洞杳无际,石鼓清时常不鸣。

  昔贤登临企芳躅,双流绿净濯尘缨。

  渔父向予复鼓枻,莫似三闾知姓名。

  蔡汝楠原来是非常进取的儒官,站在石鼓山上,也有了《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的欣然自乐之心境,这是石鼓特有风景的魅力。

  清朝的饶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任衡州知府,捐资督办重修石鼓书院,历时七年。竣工时作《重修石鼓书院记》:“登楼四顾,知水仁山,洞心豁目,所谓一郡佳处者,亶其然乎”。并乘兴作诗《石鼓山》“巨石形如鼓,屹然立江浒。雄秀本天成,灵响秘终古......仰止奋修塗,此邦即邹鲁。藏书得名山,诸生力各努。”

  石鼓不响风景美,“一时讲院尽英才”。
【编辑:梁丽君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