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松江镇高峰村:“湖湘古碑第一村”静待下一个青春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文/图 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伍施施 通讯员全巧莲 黄海燕

  春光明媚的四月天,高峰村绿意葱茏,山间传出清脆的鸟鸣,让人的身心随即变得轻盈。

  高峰村位于衡南县松江镇,因背靠高石岭而得名。从高石岭发源出的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整个村落。沿着小河往村里走,这个有着“中国传统古村落”“湖湘古碑第一村”美誉的村庄在我们眼中渐渐清晰。

  石拱古桥,历经四百年风雨

  高峰村原有四座古桥,分别是西乡桥、东江桥、阳拱桥、下山桥。现保存完整的,仅剩下一座石拱古桥----西乡桥。

  西乡桥长10余米,宽约4米,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按照村里老一辈口口相传的说法,这座古桥已历经四百年风雨。”当地村民胡伟平介绍,“过去西乡桥是连接外界的重要驿道,桥两侧有两棵古树,每逢赶集的日子,这里便成了大家纳凉休憩的好地方。”听着村民的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热闹的场面,乡亲们在桥上互话家常,孩子们在河边嬉戏......

  如今,桥两侧的石鼓上长满了青苔,像是刻满了斑驳的时光印记。“这座古桥已经不再是交通要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村里一条条通村通组道路的修建,古桥也渐渐变得门庭冷落。”胡伟平说,“但春秋踏青赏景之际,还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宗祠文化,承载对家的依恋

  行至村庄深处,这里有一座在清朝时期建成的宗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宗祠墙体全部由青砖建成,四根大石柱矗立祠内,门匾、门联、双狮石刻尚保存完好。三扇褐色的木门,由于年久失修已是斑驳陆离,门内堆砌着杂物,导致大门无法推开。

  宗祠外墙还有一处学堂课钟的旧迹,据村党总支书记阳新星介绍,这里曾被用作学堂,附近村民曾在此求学。透过残缺的木门,我们依稀能看到过去学堂的布局,木制的门窗,整齐分布的教室,还有学子们玩耍锻炼的操场......

  目前,高峰村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除了欧阳宗祠,还有光裕堂、三士崇新、胡古祖堂等古堂屋,既是村民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也是办红白喜事的地方。“在高峰村,几乎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大家守护的宗祠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故乡的根。”松江镇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杨邦省如是说。

  古碑石刻,见证高峰村历史

  高峰村内还有数棵古树、十余处古井以及十多块古碑。“这些古碑中,有些是记载着乡贤们修路、架桥、兴学、助人的石碑书铭,有些则记载着先辈们的功德、家风、丰功伟绩等。”杨邦省介绍,其中《永定家规·八条》始于乾隆,增补于嘉庆,定于宣统,八条家规作为治理乡村的条规,是湖南目前唯一被发现并保存下来的家规。倡公庆先会碑、倡公灯会碑、茶亭碑等,都是乡村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见证。“还有民国矿产禁令碑,对当今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这些极具文化价值的古碑、古桥、古建筑等,见证了高峰村的历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但因种种原因或被搁置在荒野、或久无人打理,不免令人感到可惜。

  离开之际,高峰村的石桥、碑刻、宗祠、古井,仍然牵动着我们的心。如今,传统村落保护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关键词,希望这个古韵悠悠的村庄在乡村振兴中迎来她的下一个青春。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