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种子,静待花开——衡阳市“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侧记


  ▲志愿者教学生素描基础绘画。


  ▲音乐老师在教合唱团学生如何发声。


  ▲音乐老师向同学们展示小提琴。

  ■文/见习记者颜艳妮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围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噗哧,噗哧”......2月21日上午,衡阳县界牌中学多媒体教室,清亮的童声和有节奏的合声伴唱混成了一段悦耳的旋律。

  初一226班的学生正和来自田家炳实验中学的支教老师,尝试用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跟随着支教老师的指挥,孩子们一边打拍子,一边分声部唱起了《你笑起来真好看》,在尽情歌唱中享受艺术的乐趣。

  这是衡阳市“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一个缩影。2020年11月,衡阳市发起“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帮助乡村学校解决体艺教育资源匮乏、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

  无数的奉献与付出,写下了一个个花开的美好故事。

  播种:让爱与孩子“艺”同成长

  说起“艺术童伴”,不得不提“启航留守儿童合唱团”。

  2021年2月11日,在牛年春晚舞台上,一群孩子与明星们共同唱响《明天会更好》。这群孩子中,有4名来自衡阳市祁东启航学校。

  而祁东启航学校,正是衡阳市“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源头。

  常年与老人为伴,缺乏监管,没有父母关爱,精神世界“变形”......和大多数留守儿童一样,这里的孩子们性格孤僻,寡言少语。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创始人陈亮伟尝试用文艺来理疗“留守儿童综合征”。2017年4月13日,祁东启航学校组建了湖南省首个留守儿童合唱团,合唱团中90%是留守儿童。

  偶然的试验,成果惊人。2020年以来,合唱团的孩子们从农村唱到剧院,从省城唱到北京,还登上了央视“牛年春晚”舞台。

  事实上,更多的惊喜在孩子们的内心。

  合唱团指导老师潘再高表示,合唱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也成为留守儿童们欢乐的源泉,给孩子们带来了积极变化与成长。家长和老师都惊喜地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由自卑到自信、由内向到阳光、由孤僻到活泼......

  能不能把祁东启航学校的故事,变成千千万万个故事,让“艺术陪伴留守儿童”成为一种常态?

  2020年11月,衡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共同发起“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把“启航经验”变为“衡阳实践”,让个别学校的“艺术童伴”变成所有乡村学校的“艺术常伴”。

  “通过驻衡高校或市县文明校园、文明单位与乡村学校二对一结对帮扶,用艺术为留守儿童筑起一片心灵港湾。”衡阳市文明办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组织签订结对帮扶意向书,出台支教教师管理办法,举办主题展演活动......一系列卓有成效措施的推出,激励数以千计的支教老师从城市奔赴农村,在“荒漠”播撒艺术的“种子”。

  数据见证了无数付出和奉献:截至目前,已覆盖全市各个偏远乡镇,惠及乡村学校180余所、留守儿童4.8万余名。

  坚守:用奉献浇灌希望之花

  “我到这边来,都可以不用开导航了。”支教老师曹蓓笑着说。

  无数次的来回奔波,从衡阳幼儿师专到茶市联合学校的路,曹蓓已经烂熟于心。

  2020年11月,衡阳市正式启动“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作为衡阳幼儿师专第一批即参与其中的舞蹈支教老师,曹蓓见证了这场积年累月的爱心传递。

  “作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艺术童伴工程一启动,我就主动申请加入。一开始是为了给其他老师起一个带头作用,但时间一长,我也爱上了和这群孩子们相处。”曹蓓表示。

  “乡镇学校的孩子和城区学校的孩子,最大的不同在于艺术教育。比如画画、舞蹈、乐器演奏......对于城里的小孩们来说,显得稀松平常。但对于这些偏远乡镇学校的孩子们来说,很长时间里都是奢侈品。”茶市联合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罗斌说道。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茶市联合学校将刚建成的综合楼进行粉刷装修,建成了陶艺馆、烘焙馆、手工坊、美术室等8个功能室。

  “每个教室除了配备了多媒体外,还根据不同的课程配备了相应设备和器材。”罗斌介绍。

  如今的茶市联合学校,合唱、舞蹈、排球、美术、书法等兴趣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根据“艺术童伴”活动方案,结对学校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支教活动,打造1-2个特色项目,文明单位每年帮扶资金不少于3万元。

  “我们一般一个月来一次,有节目排练的时候,基本上每周都来。”曹蓓表示,每年的支教活动次数,都要高于正常要求。

  不止衡阳幼儿师专,其他结对学校同样不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

  “他们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田家炳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谢君华说,“我们的支教目前涵盖了文艺、体育和文化课程,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教学计划。此外还加强了两校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乡村学校的老师们也在教学中学习与成长。”

  “看着学校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孩子们越来越开朗,我自己心里也是成就感满满!”曹蓓跟记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收获: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2023年,衡阳县金溪中学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历史。

  在衡阳县建制班合唱比赛中,该校合唱团拿下第一名。“有31个学校参加,对我们这么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来说,简直是破天荒的成绩。”金溪中学副校长彭健忍不住唏嘘。

  金溪中学的点点滴滴变化,只是衡阳市“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成效的一个注脚。

  自开展“艺术童伴”活动以来,衡阳市被帮扶的180多所乡村学校,以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形式在变。

  最根本的受益者,是这些学校的孩子们。

  2009年出生的易梦诊,就读于衡阳县金溪中学。她从小就爱唱歌,但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她参加音乐培训班,而她曾就读的小学,也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

  “我就经常一个人跟着电视或者手机视频唱。有时也会想,如果有老师教教我就好了。”看上去秀气文静的她,并不埋怨父母,但是止不住内心的渴望。

  直到衡阳市第八中学支教老师的到来,她的梦想才被点亮。随团拿到了全县合唱一等奖后,她坦言,心里已经开始畅想“将来是不是可以走专业化路线”。

  “我跳舞时感到很快乐。”“我又找回了自信。”“我以后也会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随着音乐跳完了一曲《春三月》,祁东县新岭小学的孩子们向记者七嘴八舌地谈起自己的感受。

  “我刚来学校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都沉默寡言,有些孩子甚至有点恐惧和外人交流。艺术教育就像是一颗种子,这些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也许是几年后,也许是几十年后。”该校老师邓娇对此感慨道。

  受益的还有乡村学校的老师们。

  作为支教老师的“助教”,乡村学校的教师们在与支教老师的合作中,能够学到很多。比如,课前,支教教师会提前将课件发过来,让他们提前熟悉上课内容,帮助准备教材等;课中,结对学校教师跟着学生一起上课,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课后,结对学校教师如有疑问,可通过电话、微信咨询,支教教师随时在线、有问必答。

  台上的“百花齐放”,背后是台下“艺术童伴”的“万紫千红”。这一双名为“艺术”的翅膀,带领着留守儿童们展翅翱翔,向阳而行。
【编辑:梁丽君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