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消防员“无所不能”的背后,是千百次普通人感觉崩溃的演练

记者和消防员比拼穿灭火作战服的着装速度。
■文/见习记者颜艳妮 图/陈路华
“我们消防员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好内务。”跟着班长许名峰的脚步,记者来到了消防员宿舍。
走进房间,整齐的床铺,一尘不染的地板,干净利落的摆放,处处彰显出严谨利落的作风。不过最吸引记者目光的,还是床上有棱有角的“豆腐块”。
“最美逆行者”“蓝朋友”“火焰蓝”......想到消防员,人们的脑海里总是会联想到这些词语。
在很多人心中,消防员是“无所不能”的。大到高楼大厦火灾扑救,小到“熊孩子”卡到手指,他们接到求援后,总是如英雄般闪现。
这些“无所不能”的背后又有哪些秘诀呢?2月11日,记者来到高新开发区陆家新区政府专职消防站,沉浸式体验消防员的一天。
许名峰整理好内务,接下来就到了训练时间。
由于消防员的实战训练需要多年的积累,非常考验耐力与体力。考虑到记者的体能水平,许名峰安排了相对简单的“100米负重跑”项目。
“在进行100米负重跑之前,我们要先穿好灭火作战服,带好空气呼吸器,模拟战斗时的状态。”许名峰告诉记者。
别看穿灭火作战服不难,但有速度要求。“规定时间为16秒,不过我们队员都是按照14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快一秒,就能早一秒到达火场。”许名峰说。
作战服里面有多层衣料,包括防水层、隔热层、阻燃层。在大家的帮助下,记者总算穿上了灭火作战服。然而还没来得及反应,记者突然感觉整个肩膀往下一沉,一个钢瓶背在了肩膀上,沉重的压迫感瞬间袭来。
“现在我们所有装备穿戴好,就有将近10公斤。你肩上背的是空气呼吸器。火场里,我们就靠这个呼吸。”许名峰一边帮忙穿戴,一边介绍。
除了穿戴近10公斤的作战装备外,在“100米负重跑”项目中,消防员还需要手提约15公斤的水带。记者尝试拿起两盘消防水带跑两步,才发现负重25公斤,连抬起腿走路都是那么的困难。
“不行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仅仅跑完50米,记者已经精疲力尽,手上的水带也拿不稳。抬头一看,和记者一同训练的消防员早已在终点等待。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高强度的演练早已是消防员的家常便饭。”许名峰告诉记者,平时他们的训练要复杂许多,要求也更严格。“日复一日地练,就为了能在火场快1秒,接上水龙头快1秒,灭火可以快1秒,救人可以快1秒,尽量减低伤亡和损失。”
令记者感到崩溃的一天,却是消防员们日复一日的常态。几十斤重的装备穿在身上,记者已经举步维艰。然而,对于负重前行,他们却习以为常。100米负重跑、5公里跑......他们的训练项目远不止于此。
人物访谈:
坚守岗位是他们独特的“年味”
“居民在家过年,用火用电用气量增加,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所以我们一定要绷紧这根弦,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一次实战,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位。”许名峰说。
对于这个即将过去的春节,许名峰和他的队友们过得异常充实。
除了加强日常的训练强度,在繁华热闹的街市,他们深入商铺摊点动态巡查,仔细排查火灾隐患,守护着每一处热闹背后的安全。除夕夜,他们身穿战斗服随时待命,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万家灯火通明之时,对每个在岗的消防员来说,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责任与使命的再次启程。
当被问到,日复一日的训练和过年都不能回家,大家不会觉得辛苦吗?
许名峰肯定地回答:不会。“消防是我们热爱的事业,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比起职业带来的“光环”,许名峰更看重工作中为群众解决的小事:“我们的工作不仅是灭火,帮居民摘除马蜂窝、帮熊孩子把卡住的手指取出、帮老人解决迫在眉睫的难题......听上去不起眼,可看到群众的笑脸,听到一声谢谢,我特别有成就感。”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