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生“金”


  ■文/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许珂

  9月12日,在秋日的艳阳下,常宁市西岭镇五冲村里万亩竹海接连成片。笔直的竹子高耸入云,苍翠的竹叶层层叠叠,风一吹,涌起层层波涛。山脚下,竹制品加工厂的前坪,晾晒着一大扎一大扎的竹签子,场面十分壮观。

  “竹制品环保耐用,很受市场欢迎。当初正是看中村里丰富的楠竹资源,才毅然决定创办竹制品加工厂。目前,我们用的原料八成来自本地的楠竹。”邓道义,文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之一。他的加工厂月均加工楠竹1万根,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地区,年产值达3000万元。

  五冲村位于常宁市大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村。全村耕地面积1700余亩,山林面积4万余亩,其中楠竹面积占70%。因竹林里基础设施薄弱,没有水泥路,楠竹运输困难,村民们一度守着满山“宝贝”,苦寻出路。而且,楠竹成熟后若是长时间不砍,不仅会影响竹子的长势和品质,还会导致竹林大面积枯死。

  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竹资源,变“青山”为“金山”?经过多年的摸索,五冲村给出了答案。

  为鼓励和发展楠竹加工产业,近年来,该村架好水电、修好路,探索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能人创业,村企联动,就地收购、生产竹产品,切实将大山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推动乡村振兴。

  就拿邓道义的加工厂来说,高峰期,厂里务工人员就有70、80人,工人年收入最少的有3万元,多的超过4万元。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有这么好的工作,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车间里,脱贫户张金富一边锯竹一边向记者述说着这些年来的变化,“以前当柴火烧的竹子成了能变钱的宝贝,我再也不担心家里的那几十亩楠竹烂在山上了。”

  如今,依靠着万亩竹海,“美丽资源”正在五冲村“变现”。

  “目前,全村共有4家楠竹加工厂,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每一家加工厂都有脱贫户在就近务工。加工厂不仅解决了村民卖竹难、就业难的问题,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文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下一步,该村将不断推进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竹加工企业,实施“以竹代塑”行动,开发竹制品系列产品。同时,充分发挥竹林自然生态优势,开发竹林观光、竹业体验、竹文化及美食等生态旅游产品,真正实现全竹利用,“竹海”生“金”。
【编辑:梁丽君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