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发进行时|石鼓书院:做好文旅融合新篇章,让千年文脉璀璨绽放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金明达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志伟

  在湘江之畔,矗立着历史悠久的石鼓书院,它以其千年的历史沉淀,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这座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历经3个月的精心修缮与提质改造,石鼓书院广场这座古老的书院仿佛经过了一番“细梳妆”,换上了“俏模样”,不仅环境变得焕然一新,更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崭新的面貌,成为衡阳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标杆,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与品味。

  千年古韵今犹在

  石鼓书院广场焕新彩

  历经三个月精心修缮,石鼓书院广场惊艳亮相,成为衡阳文旅融合的新亮点。新建标志性牌坊“石鼓江山”矗立入口,古朴典雅,石刻字迹苍劲,诉说着历史沧桑。广场内,时令草花与“石鼓”雕塑相映成趣,生机盎然。

  此次改造,石鼓书院广场重点区域得到精心打造,功能分区完善,景观风貌重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新建了大气典雅的牌坊、重新铺装了富于年代感的广场地面、打造了形如飞雁的文化长廊、设置了精巧别致的八角亭。焕然一新的公共卫生间、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与配套设施令人眼前一亮。这些设施融合仿古建筑风格,保留历史韵味,注入现代便捷,让游客享受愉悦游览体验,深切感受浓厚文化氛围。韩女士漫步于石鼓书院广场,感慨万千:“广场的变化真是太大了,现在显得如此开阔通透,移步异景,真是美不胜收!”

  据悉,本次改造工程秉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原则,新建文化长廊,采用传统木质结构,雕梁画栋,与书院文化氛围相得益彰。项目提质改造面积达2.18万平方米,新建标志性牌坊,增设文化长廊,拓宽广场面积,优化观景路线,增加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周到。

  同时,项目充分挖掘和展示石鼓书院文化特色,利用双层空间,凸显文化地标、地理地标独特魅力。改造后的广场,不仅满足市民休憩与游客游览需求,更成为市民、游客共享休闲时光的城市客厅和网红打卡地。

  以文塑旅

  领航文旅融合发展新潮流

  近年来,石鼓书院内诗词朗诵会、书法展览、传统节庆等活动轮番上演,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此外,书院还诚邀国内外知名文化学者、艺术家共襄盛举,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为了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石鼓书院还开发了一系列与书院文化紧密相关的文创产品,如书签、笔记本、茶具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成为传播书院文化的重要载体。

  石鼓书院负责人肖芬芬表示:“石鼓书院,绝非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学府,它更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璀璨舞台。我们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石鼓书院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以文塑旅,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为衡阳的旅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打造一张独具特色的文旅新名片。”

  展望未来,石鼓书院将继续秉承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不断创新与发展。书院将打造全古装“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高度还原古代书院的学习、生活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亲身体验古代学者的求学之路,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韵味。

  同时,书院还将引入先进的数字光影技术,打造夜间数字光影秀,让书院在夜晚也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为游客提供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让文旅体验更加丰富多彩,领航文旅风尚新潮流。

  以旅彰文

  全力打造湖湘文化新地标

  市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无数衡阳人对石鼓书院的深情厚谊。她说,每当提及衡阳,石鼓书院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骄傲。书院的每一次蜕变,都是对衡阳历史文化传承的深情演绎,也是衡阳文旅产业发展成果的璀璨展现。

  夕阳余晖下,石鼓书院广场更显古朴庄严,宁静致远。新建的牌坊与古老的银杏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巨变。游客们纷至沓来,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他们的欢声笑语与书院的历史韵味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旅交响乐。

  据悉,衡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围绕石鼓书院这一核心,精心打造一系列文旅项目,旨在形成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文旅发展格局。

  其中,青草桥片区的三湘衡韵·欢乐市集项目将以非遗彩灯艺术为纽带,生动展现衡阳八景的瑰丽风光,为游客打造一场集灯会、娱乐、市集、演绎、文化展演于一体的欢乐盛宴。来雁塔景区的欢乐湘江·玩美公园项目,则以来雁塔祈福文化为灵魂,巧妙融合游艇码头、帐篷营地、江岸餐吧、网红桥和无边际泳池等现代休闲设施,将成为衡阳乃至湘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夜经济”集散地。

  石鼓书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悄然蜕变成为湖湘文化的新地标。
【编辑:胡苏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