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总量快速增长,金融“支撑力”越来越强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建新
金融总量保持快速增长;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红色金融文化得以大力弘扬……近年来,衡阳金融业奋力前行,有力保障全市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资金供给的同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推动衡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融资产总量快速攀升
从最初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统天下”到现有各类金融机构百余家,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金融机构资产总量的提升,是衡阳金融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截至8月,我市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33个,资产总量突破7000亿元,比2019年8月增长64.8%。
近五年来,衡阳市存贷款规模连连攀升。2024年全市存款规模突破6000亿元大关,8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6277.90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是2019年同期规模的1.59倍、增速提高7.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9.7%,存款规模近五年来均位于全省第一(长沙除外)。各项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2219.20亿元增长到2023年末的3510.78亿元,2024年8月末达到3817.37亿元,相当于2019年同期规模的1.81倍,近五年年均增长12.7%。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高频词汇后,衡阳金融业在“普惠金融”上尤为注重“量增、面扩、价减”。目前,全市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2%,五年内下降1.1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27%,五年内下降1.61个百分点。
“科技金融”大放异彩。近年来,全市银行机构针对科技领域创新金融产品70余种,共为3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7.32亿元。其中,长沙银行衡阳分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支行,已累计为42家科创企业提供贷款资金1.27亿元。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截至6月末,全市累计评定信用户50.43万户,创建信用村348个、信用乡镇6个。有了信用这块“金字招牌”,农户融资成本有效降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数字鸿沟”给老年人的现金支付带来不便,还有外籍来衡人员也有“支付困难”,衡阳金融业积极优化支付服务,通过发放零钱包、优化外币兑换机构布局等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促进衡阳文旅事业发展。
外汇改革服务进一步深化。目前,我市助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企业扩展至18家,推动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业务扩面增量。贸易外汇收支名录登记改革平稳落地,已成功办结该业务6笔。
红色金融文化大力传承
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三樟镇柴山村,成立于1926年的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开创了我党红色金融史上的“三个第一”,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家银行,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发行的第一枚革命货币,中国第一家以农民命名的银行。
近年来,人民银行衡阳市分行深入挖掘“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红色金融资源,围绕红色金融旧址保护、红色金融文化传承,持续擦亮“三个第一”的红色金融招牌。从组织动员相关单位出资200余万元修复保护旧址,到捐助特殊党费复原文物展品;从为旧址改造环境助力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到创办《柴山洲》特刊弘扬红色金融文化;从制作宣传视频与新媒体短片,到开展专题宣讲、讲好红色故事,开办“金融夜校”,不断丰富红色金融文化发源地老百姓新时代金融知识。
在与地方党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旧址先后被确定为衡阳市首家红色金融教育基地,被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确立为湖南省三大红色金融教育基地之一,被湖南省委列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场地推荐名单。2022年,被中国金融思想政治研究会命名为湖南省首家“红色金融教育基地”,柴山洲红色金融文化教育阵地的效果持续释放。
金融总量保持快速增长;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红色金融文化得以大力弘扬……近年来,衡阳金融业奋力前行,有力保障全市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资金供给的同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推动衡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融资产总量快速攀升
从最初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统天下”到现有各类金融机构百余家,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金融机构资产总量的提升,是衡阳金融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截至8月,我市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33个,资产总量突破7000亿元,比2019年8月增长64.8%。
近五年来,衡阳市存贷款规模连连攀升。2024年全市存款规模突破6000亿元大关,8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6277.90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是2019年同期规模的1.59倍、增速提高7.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9.7%,存款规模近五年来均位于全省第一(长沙除外)。各项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2219.20亿元增长到2023年末的3510.78亿元,2024年8月末达到3817.37亿元,相当于2019年同期规模的1.81倍,近五年年均增长12.7%。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高频词汇后,衡阳金融业在“普惠金融”上尤为注重“量增、面扩、价减”。目前,全市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2%,五年内下降1.1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27%,五年内下降1.61个百分点。
“科技金融”大放异彩。近年来,全市银行机构针对科技领域创新金融产品70余种,共为3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7.32亿元。其中,长沙银行衡阳分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支行,已累计为42家科创企业提供贷款资金1.27亿元。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截至6月末,全市累计评定信用户50.43万户,创建信用村348个、信用乡镇6个。有了信用这块“金字招牌”,农户融资成本有效降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数字鸿沟”给老年人的现金支付带来不便,还有外籍来衡人员也有“支付困难”,衡阳金融业积极优化支付服务,通过发放零钱包、优化外币兑换机构布局等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促进衡阳文旅事业发展。
外汇改革服务进一步深化。目前,我市助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企业扩展至18家,推动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业务扩面增量。贸易外汇收支名录登记改革平稳落地,已成功办结该业务6笔。
红色金融文化大力传承
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三樟镇柴山村,成立于1926年的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开创了我党红色金融史上的“三个第一”,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家银行,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发行的第一枚革命货币,中国第一家以农民命名的银行。
近年来,人民银行衡阳市分行深入挖掘“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红色金融资源,围绕红色金融旧址保护、红色金融文化传承,持续擦亮“三个第一”的红色金融招牌。从组织动员相关单位出资200余万元修复保护旧址,到捐助特殊党费复原文物展品;从为旧址改造环境助力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到创办《柴山洲》特刊弘扬红色金融文化;从制作宣传视频与新媒体短片,到开展专题宣讲、讲好红色故事,开办“金融夜校”,不断丰富红色金融文化发源地老百姓新时代金融知识。
在与地方党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旧址先后被确定为衡阳市首家红色金融教育基地,被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确立为湖南省三大红色金融教育基地之一,被湖南省委列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场地推荐名单。2022年,被中国金融思想政治研究会命名为湖南省首家“红色金融教育基地”,柴山洲红色金融文化教育阵地的效果持续释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