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在衡阳县旺盛“再生”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谢小青 通讯员兴文柯

  收割机在田间轰隆轰隆忙碌,村民在田埂上静静等待结果。

  近日,衡阳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该县栏垅乡栏市村寺门组对再生稻进行测产,得出的结果令人欣慰:平均亩产352公斤!

  今年,该乡再生稻总面积已有4000余亩,居全县第一。

  多次为推广再生稻发声

  “我们这里的再生稻能够取得这些成绩,除了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衡阳县栏垅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乡人大代表王建秋告诉记者。

  他双脚带着泥巴,头发已经花白,正在田里指导农民收割再生稻,不大的声音里掩饰不住高兴的心情。

  2017年1月,时任衡阳市十五届人大代表的王建秋,第一次参加市人代会,他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再生稻生产的建议》。

  再生稻在中国已有1700多年的种植历史。再生稻,衡阳话称之为“义禾子”,就是稻子收割后,再从根部长出的稻子。

  他认为,再生稻具有稻米品质好、市场前景好、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省工省种省肥省药等特点。再生稻病虫害少,基本不施农药,属于生态米。目前,再生稻米大约2元/公斤,每亩收益可达400--600余元。发展再生稻,对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记者感觉王建秋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社会价值,于是,根据他的建议写成了报道,发表在媒体上。

  王建秋的建议引起了农业部门的重视。但是,他深感我市发展再生稻与本省先进地方相比还有不少差距。2019年1月的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又提交了《关于在我市大力发展再生稻的建议》。记者据此再次写出报道,发表在省市媒体上——

  《市人大代表王建秋:为再生稻再“发声”》;

  《王建秋:大力发展再生稻,每亩可以增收400--600元》;

  《昔日弃之不管,如今炙手可热,他让再生稻发生神奇蝶变》;

  《大旱之年,再生稻没有枯死,却逆势生长》;

  《一名人大代表的再生稻之梦》;

  《再生稻创历史新高,衡阳县农民由衷感谢这位专家型人大代表》

  《8年深耕再生稻推广》;

  ……

  2020年至2023年,王建秋指导农民种植再生稻的事迹,30余次登上省市各大媒体,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推动栏垅乡的再生稻快速发展:从2016年的1200亩增加到2024年的4000余亩,从当初的平均亩产150余公斤到如今的300余公斤,种植面积和单产逐年稳步增长。

  喜迎三大变化

  王建秋告诉记者,报道后,他感觉发生了三个新变化。

  ——领导更加重视再生稻了。

  栏垅乡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是柿竹水库尾灌区,水利条件不是很好。大部分稻田种植一季稻水源有余,种双季稻水源不足,发展再生稻是最好的选择。干部群众越来越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更加重视再生稻了。

  党委政府对再生稻生产高度重视,把再生稻生产纳入村级年度考核。衡阳县农业局把该乡推荐为全省“头稻——再生稻——油菜”种植模式张榜挂帅示范点,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刘利成、县农业局正高级农艺师林忠秀,分别率领专家团队到该乡蹲点,全程指导。

  ——农民更加关心再生稻了。

  通过宣传报道,许多农民知道再生稻投入少、收益好的优点,懂得了种植再生稻的技术要点,尝到种植再生稻的甜头,积极性更高了。

  “这几年向我咨询再生稻的农民明显增多了,甚至还有不少外乡外县的农民,”王建秋说,“以前,是我做工作求农民种再生稻,现在是农民主动向我请教,自觉种。”

  如今,全乡11个村,村村都种再生稻,最多的一户100余亩,最少的一户1亩。

  该乡均龙村均陂组70多岁的张俊益,以前知道再生稻,但是没有重视,看了媒体报道后,心里想这么多媒体报道它,肯定有原因的。于是,就向种植再生稻的人详细了解,发现种再生稻确实不错,他今年首次种了65亩再生稻,纯收入3万余元。

  ——顾客更加喜欢再生米了。

  通过宣传报道,消费者更加认识到再生稻大米“比头稻米品质好,比晚稻米要环保”的优点,即使价格高一点也愿意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再生稻做成的米饭,许多人把再生稻米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再生稻的销量越来越好。
【编辑:梁丽君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