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石鼓》缘何如此风雅?——专访《风雅石鼓》作者刘洁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胡建军
近日,2024年9月“中南好书”发布,对我市文化学者刘洁创作的《风雅石鼓》给予高度评价:“崇台几废兴,丰碑丽古今。当湖湘文化溯源到石鼓书院,千年长卷便展开得淋漓尽致。歌吟的声韵,大儒的背影,自然的旖旎,遗迹的苍劲,这本书讲透了书院文化的灿烂与深厚,足以旁解古之衡州,今之衡阳。”
该书作为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馈赠各方来宾的礼物之一,既彰显了衡阳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了衡阳人民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湖湘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前夕,《风雅石鼓》甫一出版,就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和读者的热烈讨论:
“该书是湖湘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更有可贵的可读性。”
“此书另辟蹊径、聚焦特色,从新的视角对湖湘文化起源与发展壮大以及对石鼓书院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开展了相关的史料鉴别,分析了石鼓书院的历史功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非常翔实的文献资料。”
“通过《风雅石鼓》的梳理,将石鼓书院的开创发展历史,各时代的名人轶事及历史功绩,清晰而又翔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该书是天赐之作,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对于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湖湘文化的深厚历史意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书有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美感,加上大量不同时期的书院图片,让人如身临其境,读之观之,尽情尽兴。”
刘洁表示,《风雅石鼓》的成功出版并入选“中南好书”9月榜单,首先要感谢衡阳市诸多领导、专家、大咖和学者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湖南地图出版社以及此书的责任编辑湖南地图出版社银波副社长和刘海英老师的辛勤付出。同时,也感谢设计师董佳佳独具美学感的装帧设计,让这本书更具传播力。
“走进石鼓书院,想到了当老师的母亲”
刘洁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衡阳人,她虽是市水利局的高级工程师,但从2004年至今,不仅在南华大学兼职日语与日本文化课老师,而且还是《石鼓书院大讲坛》《湘图讲坛》《南风讲坛》《有为讲坛》等多家国学讲座的主讲嘉宾。
谈及缘何创作《风雅石鼓》?刘洁说,石鼓书院是伴着奔腾的蒸湘二水的涛声一路走过来的,它的欢乐与哀伤、完美与残缺都是其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在长达千年的时光岁月里,它超凡的风骨是由无数不朽的文化人的人格链接而成的。因为有了这些不朽的灵魂,于是这座小小的庭院有了梦想,有了憧憬,有了精神,在感动我们的时候,也将感动历史,感动未来。
“每当我走进石鼓书院时,常会想到做了一辈子老师的母亲。”刘洁介绍,母亲曾在岣嵝峰的大山里教过两年小学,幼小的她随着母亲住在学校里。每日清晨,她在读书声中被唤醒;每日下午,看着小朋友们放学回家,心里生出些许落寞。一切陷于宁静,小小的学堂里只留下小小的她和母亲。当年小小的学堂,犹如千百年来,散落在湖湘大地上千万所小小的书院,教育了山里的孩子们,也培养了自己一生坚韧的性格和爱好读书的习惯。
刘洁说:“一日傍晚,我走进石鼓书院,残阳照着的石鼓山正燃烧着,犹如曾在大山里的小学堂时无数次见到的情景一样。同样的夕阳西下,残霞似血。我突然诧异,看清了它的秋色,嗅出了它的味道,感受到千山万水之处的诱惑,以及一代又一代在寒流中的庭院里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弄清了什么是刹那,什么是永恒,什么是兴废,什么是人性,什么是贤德,什么是学问......明白了面对红尘我该是趴着还是站着,哭着还是笑着还是唱着,这都拜诗歌所赐。诗歌让真理向生命靠近,让灵魂不朽。”
“沿着诗歌走进石鼓书院”
选择以诗词作为切入口来讲述石鼓书院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创新。
刘洁说:“英国学者安诺德说,一个时代最完美确切的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为诗之为物,乃人之心力的精华所构成也。所以我觉得向诗求之是亲近和理解这座千年书院最简捷的一种方式。”
说起石鼓书院的开创历史,就要从韩愈的《合江亭》讲起。韩愈(768--824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803年,韩愈担任监察御史时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同年12月被贬为广东连州阳山县令。805年春获赦免,去江陵时途经衡阳。时任衡州刺史的邹君自是异常欢喜,于是设宴于石鼓山上的合江亭,盛情款待韩愈。邹君在此接待大文豪韩愈,自然是觉得这个地方有衡阳最拿得出手的风景。韩愈站在合江亭上,面对宽阔的江面,看着江水奔流不息,不由得心旷神怡,感慨万千,写下千古绝唱《合江亭》:
江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惟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剪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标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伊人去轩腾,兹宇遂倾堕。老郎来何暮,高唱文乃和。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长绠汲沧溟,幽蹊下坎坷。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那。萧条绵时岁,契阔继慵懦。胜事谁复论,丑声日已播。中丞黜凶邪,天子闵穷饿。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为予扫尘阶,命乐醉众座。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愿书岩上石,勿使尘泥涴。
刘洁介绍,这是一首排律,全诗开头描述了合江亭所处的独特环境,接着表扬了衡阳地方官员创立和扩建合江亭的慧眼和睿智,然后夸赞了扩建后的合江亭的宏伟壮丽。同时诗中对奸佞恶吏也给予了无情的鞭笞,体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何为合江亭呢?明朝衡州知府沈在其《沧浪亭记》中写道:石鼓之山,蒸、湘二水交汇处也。唐刺史齐映名其亭曰“合江”,旧矣。余观二水,一清一溷,合而汇流,窃取孺子歌沧浪之义,上扁之曰“沧浪亭”,下扁之曰:“濯缨濯足”,盖缪以崇善去恶之意,冀都人士共之也。
787年,唐朝宰相齐映被罢相外放为衡州刺史。齐映(747--795年),原为兵部郎中齐圮之子,22岁高中状元。他原本是一名山水画家,对风景地貌自有好眼力,于是感叹石鼓山之独特风貌,修建了一座楼阁式建筑,取名合江亭。
整首诗气势雄浑、格调隽永、挥洒自如,其“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而合江亭亦因此又被称为“绿净阁”。韩愈的《合江亭》为石鼓山做了千年的广告,由此合江亭声名远播,后也成为石鼓书院的代称和象征。历经千年,石鼓书院虽多次被毁,多次重建,但每次重建必有合江亭。
明代成化年间江潮崇在其《修合江亭记》中写道:“予自少时读韩昌黎诗,知衡州合江亭为湖南第一临观之美。”其因读了韩愈的诗,登合江亭成为从小梦寐以求的心愿。后其贬官南海,后又官复原职,因途经衡阳了却夙愿而感到庆幸。1150年,著名理学家张栻亲书韩愈《合江亭》,并刻石镶嵌在合江亭石壁上,被世人赞为“二绝碑”。此碑明代重刻,清代仍有。
韩愈之后,慕名登石鼓山游合江亭的名流文士很多,由合江亭而作佳句难以计数,步韩愈诗韵和唱者众。尤其到了清代,文人们常喜欢以唱酬和诗为乐,加之乾隆皇帝大力倡导辞章之学,外出游乐喜欢用诗歌状胜,上行下效,一时朝野上下和诗成风。来石鼓书院,和韩愈《合江亭》者更是如云。清代学者蒋琦麟,广西全州人,1840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官至顺天府尹。其性格耿直,好论事,退休后居住衡阳,以授徒论文为乐,曾任石鼓书院主讲。蒋琦麟有次率领众学子步韩愈《合江亭》韵,唱和者达数十人,成为美谈。
韩愈的到来是石鼓山的幸运。韩愈作《合江亭》而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倾倒,为合江亭披上了多彩绚丽的光环,由此合江亭乃至石鼓山声名远扬。
“说到石鼓书院的厚重历史文化意蕴,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吕温。”刘洁说。
吕温(772—811年),26岁中进士,次年又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803年,得到著名政治改革家王叔文的器重,推荐其任左拾遗。当时吕温只有31岁,有志气、有抱负,锋芒初露。805年,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仅数月便夭折。受之影响,吕温在808年秋,先是被贬为道州刺史,后又改调任衡州刺史,来衡阳的时间为810年春。吕温在衡时恪尽职守、政绩颇著,是一位有着仁人之心的官员,可惜仅过一年多时间,便因病卒于任上。因其在衡期间所作诗词,多以“衡州”为题,又因官终衡州刺史,所以世称“吕衡州”。吕温中年不得志、心中抑郁,石鼓山可能是他常来之地。唯有浩渺宽阔的湘江水才能稍稍安抚他的心情。
根据《石鼓书院志》等史料记载,吕温曾偕同弟弟吕恭游览石鼓山,写诗《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
闭院开轩笑语阑,江山并入一壶宽。微风但觉杉香满,烈日方知竹气寒。披卷最宜生白室,吟诗好就步虚坛。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
该诗诗题很有考究,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是夏天,地点是寻真观,人物是李宽中,最重要的是指明了李宽中秀才书院,这里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就是石鼓书院的前身。李宽中的名字在有些史料中记载为李宽。
唐元和年间,秀才李宽受韩愈“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的感召,在石鼓山上建立“李宽中秀才书院”,开始了石鼓书院千年的传奇。
李宽是来自甘肃还是衡阳本地?他所创办的书院持续了多长时间?史料都不足,难以考证。只有吕温的这首诗是第一手的最佳有力史证。
吕温诗题中说,李宽建书院于寻真观。寻真观始建于629年前后,是道士修炼的地方,传说为唐代道士董练师“飞升羽化”之地。李宽来时,寻真观经过100多年的经营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李宽最初是结庐读书还是借租寻真观也难以考证,但自吕温当了衡州刺史后,很有可能改了道观做书院,或是借用道观的相当部分范围作为书院所用。始修于1256年的《石鼓李氏族谱》中记载较为具体:“(始祖李宽)结庐石鼓山,昌明理学,多士景从。”
李宽结庐石鼓山,最早时称为“读书堂”,不久后追崇时尚,改称为书院。在《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的这首诗中,吕温有了难得的愉快心情。全诗简练明快,语言清淡朴素,直抒胸臆。
首联就很值得赞许。“闭院开轩笑语阑”,说明上课时这个院门是关闭的,吕温过来推开关闭的院门,里面有笑语声。院门关闭,学子或是士子们谈笑风生,一派读书讨论学问的景象,说明此时的书院是热闹的。
随后诗中描述书院所处风景,依山傍水,林木葱郁,夏日里竹林清凉,是个极好的读书之地。最后一句则是对李宽的勉励。这里原是道士修炼的道观,而读书作文,如道家修炼九转丹,也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根据史料记载,吕温非常重视书院教育发展,一时间衡阳文教昌盛,而这首《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的诗给书院又做了极好的广告。李秀才的书院受到本地第一行政长官的肯定,自然激起学人士子的极大兴趣和追崇,众多学子到此书院来学习,书院一时兴旺起来。
刘洁说:“感谢有吕温这样的好官员来过衡阳,重视文化,拜访书院,留下诗篇,以此为证可以让千年之后的我们知道石鼓书院的确切始建时间。这首诗不仅仅有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石鼓书院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是石鼓书院千年文化瑰宝中绚丽的序章。”
透过“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等诗句,我们可以领会石鼓书院这座千年书院豁达豪迈的气宇,欣赏它三江合流、回澜渟渊、奇崛耸拔的“一郡佳处”的景观,感悟它沉默、孤独、凋落、悲壮而又超凡卓绝的历史,也知晓了它缘何如此风雅。
近日,2024年9月“中南好书”发布,对我市文化学者刘洁创作的《风雅石鼓》给予高度评价:“崇台几废兴,丰碑丽古今。当湖湘文化溯源到石鼓书院,千年长卷便展开得淋漓尽致。歌吟的声韵,大儒的背影,自然的旖旎,遗迹的苍劲,这本书讲透了书院文化的灿烂与深厚,足以旁解古之衡州,今之衡阳。”
该书作为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馈赠各方来宾的礼物之一,既彰显了衡阳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了衡阳人民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湖湘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前夕,《风雅石鼓》甫一出版,就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和读者的热烈讨论:
“该书是湖湘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更有可贵的可读性。”
“此书另辟蹊径、聚焦特色,从新的视角对湖湘文化起源与发展壮大以及对石鼓书院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开展了相关的史料鉴别,分析了石鼓书院的历史功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非常翔实的文献资料。”
“通过《风雅石鼓》的梳理,将石鼓书院的开创发展历史,各时代的名人轶事及历史功绩,清晰而又翔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该书是天赐之作,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对于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湖湘文化的深厚历史意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书有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美感,加上大量不同时期的书院图片,让人如身临其境,读之观之,尽情尽兴。”
刘洁表示,《风雅石鼓》的成功出版并入选“中南好书”9月榜单,首先要感谢衡阳市诸多领导、专家、大咖和学者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湖南地图出版社以及此书的责任编辑湖南地图出版社银波副社长和刘海英老师的辛勤付出。同时,也感谢设计师董佳佳独具美学感的装帧设计,让这本书更具传播力。
“走进石鼓书院,想到了当老师的母亲”
刘洁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衡阳人,她虽是市水利局的高级工程师,但从2004年至今,不仅在南华大学兼职日语与日本文化课老师,而且还是《石鼓书院大讲坛》《湘图讲坛》《南风讲坛》《有为讲坛》等多家国学讲座的主讲嘉宾。
谈及缘何创作《风雅石鼓》?刘洁说,石鼓书院是伴着奔腾的蒸湘二水的涛声一路走过来的,它的欢乐与哀伤、完美与残缺都是其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在长达千年的时光岁月里,它超凡的风骨是由无数不朽的文化人的人格链接而成的。因为有了这些不朽的灵魂,于是这座小小的庭院有了梦想,有了憧憬,有了精神,在感动我们的时候,也将感动历史,感动未来。
“每当我走进石鼓书院时,常会想到做了一辈子老师的母亲。”刘洁介绍,母亲曾在岣嵝峰的大山里教过两年小学,幼小的她随着母亲住在学校里。每日清晨,她在读书声中被唤醒;每日下午,看着小朋友们放学回家,心里生出些许落寞。一切陷于宁静,小小的学堂里只留下小小的她和母亲。当年小小的学堂,犹如千百年来,散落在湖湘大地上千万所小小的书院,教育了山里的孩子们,也培养了自己一生坚韧的性格和爱好读书的习惯。
刘洁说:“一日傍晚,我走进石鼓书院,残阳照着的石鼓山正燃烧着,犹如曾在大山里的小学堂时无数次见到的情景一样。同样的夕阳西下,残霞似血。我突然诧异,看清了它的秋色,嗅出了它的味道,感受到千山万水之处的诱惑,以及一代又一代在寒流中的庭院里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弄清了什么是刹那,什么是永恒,什么是兴废,什么是人性,什么是贤德,什么是学问......明白了面对红尘我该是趴着还是站着,哭着还是笑着还是唱着,这都拜诗歌所赐。诗歌让真理向生命靠近,让灵魂不朽。”
“沿着诗歌走进石鼓书院”
选择以诗词作为切入口来讲述石鼓书院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创新。
刘洁说:“英国学者安诺德说,一个时代最完美确切的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为诗之为物,乃人之心力的精华所构成也。所以我觉得向诗求之是亲近和理解这座千年书院最简捷的一种方式。”
说起石鼓书院的开创历史,就要从韩愈的《合江亭》讲起。韩愈(768--824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803年,韩愈担任监察御史时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同年12月被贬为广东连州阳山县令。805年春获赦免,去江陵时途经衡阳。时任衡州刺史的邹君自是异常欢喜,于是设宴于石鼓山上的合江亭,盛情款待韩愈。邹君在此接待大文豪韩愈,自然是觉得这个地方有衡阳最拿得出手的风景。韩愈站在合江亭上,面对宽阔的江面,看着江水奔流不息,不由得心旷神怡,感慨万千,写下千古绝唱《合江亭》:
江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惟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剪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标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伊人去轩腾,兹宇遂倾堕。老郎来何暮,高唱文乃和。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长绠汲沧溟,幽蹊下坎坷。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那。萧条绵时岁,契阔继慵懦。胜事谁复论,丑声日已播。中丞黜凶邪,天子闵穷饿。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为予扫尘阶,命乐醉众座。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愿书岩上石,勿使尘泥涴。
刘洁介绍,这是一首排律,全诗开头描述了合江亭所处的独特环境,接着表扬了衡阳地方官员创立和扩建合江亭的慧眼和睿智,然后夸赞了扩建后的合江亭的宏伟壮丽。同时诗中对奸佞恶吏也给予了无情的鞭笞,体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何为合江亭呢?明朝衡州知府沈在其《沧浪亭记》中写道:石鼓之山,蒸、湘二水交汇处也。唐刺史齐映名其亭曰“合江”,旧矣。余观二水,一清一溷,合而汇流,窃取孺子歌沧浪之义,上扁之曰“沧浪亭”,下扁之曰:“濯缨濯足”,盖缪以崇善去恶之意,冀都人士共之也。
787年,唐朝宰相齐映被罢相外放为衡州刺史。齐映(747--795年),原为兵部郎中齐圮之子,22岁高中状元。他原本是一名山水画家,对风景地貌自有好眼力,于是感叹石鼓山之独特风貌,修建了一座楼阁式建筑,取名合江亭。
整首诗气势雄浑、格调隽永、挥洒自如,其“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而合江亭亦因此又被称为“绿净阁”。韩愈的《合江亭》为石鼓山做了千年的广告,由此合江亭声名远播,后也成为石鼓书院的代称和象征。历经千年,石鼓书院虽多次被毁,多次重建,但每次重建必有合江亭。
明代成化年间江潮崇在其《修合江亭记》中写道:“予自少时读韩昌黎诗,知衡州合江亭为湖南第一临观之美。”其因读了韩愈的诗,登合江亭成为从小梦寐以求的心愿。后其贬官南海,后又官复原职,因途经衡阳了却夙愿而感到庆幸。1150年,著名理学家张栻亲书韩愈《合江亭》,并刻石镶嵌在合江亭石壁上,被世人赞为“二绝碑”。此碑明代重刻,清代仍有。
韩愈之后,慕名登石鼓山游合江亭的名流文士很多,由合江亭而作佳句难以计数,步韩愈诗韵和唱者众。尤其到了清代,文人们常喜欢以唱酬和诗为乐,加之乾隆皇帝大力倡导辞章之学,外出游乐喜欢用诗歌状胜,上行下效,一时朝野上下和诗成风。来石鼓书院,和韩愈《合江亭》者更是如云。清代学者蒋琦麟,广西全州人,1840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官至顺天府尹。其性格耿直,好论事,退休后居住衡阳,以授徒论文为乐,曾任石鼓书院主讲。蒋琦麟有次率领众学子步韩愈《合江亭》韵,唱和者达数十人,成为美谈。
韩愈的到来是石鼓山的幸运。韩愈作《合江亭》而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倾倒,为合江亭披上了多彩绚丽的光环,由此合江亭乃至石鼓山声名远扬。
“说到石鼓书院的厚重历史文化意蕴,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吕温。”刘洁说。
吕温(772—811年),26岁中进士,次年又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803年,得到著名政治改革家王叔文的器重,推荐其任左拾遗。当时吕温只有31岁,有志气、有抱负,锋芒初露。805年,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仅数月便夭折。受之影响,吕温在808年秋,先是被贬为道州刺史,后又改调任衡州刺史,来衡阳的时间为810年春。吕温在衡时恪尽职守、政绩颇著,是一位有着仁人之心的官员,可惜仅过一年多时间,便因病卒于任上。因其在衡期间所作诗词,多以“衡州”为题,又因官终衡州刺史,所以世称“吕衡州”。吕温中年不得志、心中抑郁,石鼓山可能是他常来之地。唯有浩渺宽阔的湘江水才能稍稍安抚他的心情。
根据《石鼓书院志》等史料记载,吕温曾偕同弟弟吕恭游览石鼓山,写诗《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
闭院开轩笑语阑,江山并入一壶宽。微风但觉杉香满,烈日方知竹气寒。披卷最宜生白室,吟诗好就步虚坛。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
该诗诗题很有考究,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是夏天,地点是寻真观,人物是李宽中,最重要的是指明了李宽中秀才书院,这里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就是石鼓书院的前身。李宽中的名字在有些史料中记载为李宽。
唐元和年间,秀才李宽受韩愈“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的感召,在石鼓山上建立“李宽中秀才书院”,开始了石鼓书院千年的传奇。
李宽是来自甘肃还是衡阳本地?他所创办的书院持续了多长时间?史料都不足,难以考证。只有吕温的这首诗是第一手的最佳有力史证。
吕温诗题中说,李宽建书院于寻真观。寻真观始建于629年前后,是道士修炼的地方,传说为唐代道士董练师“飞升羽化”之地。李宽来时,寻真观经过100多年的经营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李宽最初是结庐读书还是借租寻真观也难以考证,但自吕温当了衡州刺史后,很有可能改了道观做书院,或是借用道观的相当部分范围作为书院所用。始修于1256年的《石鼓李氏族谱》中记载较为具体:“(始祖李宽)结庐石鼓山,昌明理学,多士景从。”
李宽结庐石鼓山,最早时称为“读书堂”,不久后追崇时尚,改称为书院。在《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的这首诗中,吕温有了难得的愉快心情。全诗简练明快,语言清淡朴素,直抒胸臆。
首联就很值得赞许。“闭院开轩笑语阑”,说明上课时这个院门是关闭的,吕温过来推开关闭的院门,里面有笑语声。院门关闭,学子或是士子们谈笑风生,一派读书讨论学问的景象,说明此时的书院是热闹的。
随后诗中描述书院所处风景,依山傍水,林木葱郁,夏日里竹林清凉,是个极好的读书之地。最后一句则是对李宽的勉励。这里原是道士修炼的道观,而读书作文,如道家修炼九转丹,也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根据史料记载,吕温非常重视书院教育发展,一时间衡阳文教昌盛,而这首《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的诗给书院又做了极好的广告。李秀才的书院受到本地第一行政长官的肯定,自然激起学人士子的极大兴趣和追崇,众多学子到此书院来学习,书院一时兴旺起来。
刘洁说:“感谢有吕温这样的好官员来过衡阳,重视文化,拜访书院,留下诗篇,以此为证可以让千年之后的我们知道石鼓书院的确切始建时间。这首诗不仅仅有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石鼓书院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是石鼓书院千年文化瑰宝中绚丽的序章。”
透过“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等诗句,我们可以领会石鼓书院这座千年书院豁达豪迈的气宇,欣赏它三江合流、回澜渟渊、奇崛耸拔的“一郡佳处”的景观,感悟它沉默、孤独、凋落、悲壮而又超凡卓绝的历史,也知晓了它缘何如此风雅。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