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换季“卒”不及防,老年人要警惕“中风”


  专家简介:

  罗志敏,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南华大学医学院,擅长重症医学、脑血管病介入诊治、眩晕、颅内感染及神经重症的诊治。

  科室介绍: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是衡阳市神经内科专业副主委单位,衡阳市脑卒中质量控制中心副主委单位,湖南省卒中联盟单位。神经内科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感染和免疫、癫痫、帕金森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头痛、脊髓疾病、痴呆以及各种神经症等疾病的诊疗。特色治疗包括: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血管造影、脑血管机械取栓治疗、脑动脉瘤弹簧圈填塞、颈动脉支架植入等治疗,开展了经颅磁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脉冲式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长导管置管术等特色治疗。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嘉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攀升,其中脑血管疾病已经超过肿瘤和冠心病,在全国死亡、致残性疾病中名列第一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8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脑卒中18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达150万。

  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体医融合,战胜卒中”,强调通过科学运动预防卒中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呼吁广大市民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做好脑卒中的预防,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罗志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霜降节气已过,秋季向冬季过渡,早晚气温变化大,当前正是脑卒中的高发期,尤其是老年人要警惕“中风”。

  寒潮来临

  小心“卒”不及防

  “脑卒中”俗称“中风”,也称“脑血管病”,是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型,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很高的疾病之一。

  “自入秋以来,由于天气变化,脑梗发生率较此前增加了许多。连日来,科室每天都收治了近10位脑卒中患者。”罗志敏介绍,脑血管病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秋冬季节气温可能骤降,是脑卒中的高发期。

  他解释道,寒冷气温下,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正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寒冷的体感容易使人体血管中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管收缩,极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夜晚更容易发作,我们临床接诊发现,很多脑梗死都发生在傍晚。”

  罗志敏指出,脑卒中的征兆有些会很明显,主要体现在运动和语言两个方面,最常见的就是运动能力下降,患者会出现一侧手拿物体困难、一侧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讲话含糊不清的情况,还有一些表现为记忆思维能力下降、情感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情况常常会被忽视,比如一侧肢体轻微麻木,但还是能够独立行走,手仍旧能够拿取物体,只是不太灵活,或是眼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市民都会误认为“休息一下便能恢复”,殊不知,这些都可能是“脑卒中”的“隐藏前兆”,结果往往导致病情加重才仓促来院就诊,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时间就是大脑

  牢记“BEFAST原则”

  罗志敏提醒,时间就是大脑,发生脑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且不可逆转。不仅如此,脑卒中对患者心理也会造成影响,即使成功抢救后,患者可能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坏脾气、抑郁、焦虑等情绪随之而来,甚至出现情感障碍,生活无法自理,让家属也身心俱疲。

  罗志敏表示,如果脑卒中症状能够被早期识别,患者在发病4.5小时之内被及时救治,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因此,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康复效果也就越好。

  罗志敏特别指出,市民可以学会用“120”识别法正确发现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其中,“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检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这3项中有任何一项符合,就需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把握住黄金抢救时间。

  鉴别脑卒中的早期症状也可牢记“BEFAST原则”。其中,“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糊、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Time)是指时间。罗志敏说道:“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脑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获得医疗救助。”

  脑卒中并非“卒”不及防

  规避高危因素

  罗志敏表示,脑卒中虽然来势汹汹、危害极大,但并非不可预防,通过规避高危因素,仍然是可防、可控的。想要预防脑卒中,首先要知道它的诱发因素,一方面: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吸烟、酗酒、麻辣、肥胖、久坐、熬夜、脾气暴躁、缺乏睡眠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引发脑卒中。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而言,要根据自己病情积极配合治疗,改变生活习惯,定期体检,预防卒中风险。对于患基础疾病多的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应遵循专科医生医嘱进行治疗。

  罗志敏建议市民,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伤害;其二,控制体重,有利于减少卒中风险;其三,健康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油饮食,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饮食应该注意营养均衡;其四,定期体检,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其五,切勿熬夜,保持合理的作息规律;其六,保持情绪平稳,情绪波动大也会引发卒中风险;其七,适当、科学的有氧运动。他特别提醒:“当前,气温昼夜温差大,运动时要注意保暖,运动后要小心感冒,同时,极寒极热的时候也不建议出门锻炼,预防换季卒中的发生。”
【编辑:梁丽君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