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油豆腐:时间在变,味道不变

▲切豆腐。

▲炸豆腐。

▲衡山豆腐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包豆腐。

▲红烧油豆腐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家常菜,味道鲜美,口感丰富。

▲刚炸出锅的油豆腐颜色橙黄鲜亮。

▲扫码观看视频。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向吟吟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许珂
美食家袁枚说得好:“豆腐得味,远胜鱼翅”。作为一道特色家常美食,衡阳哪里的豆腐更好吃呢?“有名气”的衡山豆腐一定是其中之一。
衡山豆腐品种繁多,有水豆腐、油豆腐、豆腐脑、豆腐乳、香干子等。因为地理环境的优势,有好山好水的滋养,再沿袭传统加工技艺,故衡山豆腐白嫩绵滑,细腻可口,且经久耐煮,味道与其他地方的豆腐大有不同,深受食客青睐,其制作技艺已入选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除却山水优势,衡山豆腐的美名还得益于南岳胜地的潜移默化。离南岳越近,豆腐就越显得圣洁、清淡。今天的主角是衡山油豆腐。
作为地方优质特色的农副产品,衡山油豆腐色泽金黄、酥脆软嫩、富有弹性,被评为“味道湖南”银牌食材,且拥有各式各样不同的烹饪手法,或青椒黄焖、或切丝素炒、或一坨坨烧肉,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家住衡山县福田铺乡的王友根四代人做豆腐,技术、味道在当地颇有代表性,是衡山出了名的“豆腐佬”。王友根15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做豆腐,一直铭记祖训,苦心钻研技术,如今已是衡山豆腐市级非遗传承人。他家的招牌油豆腐用当地老乡的话来形容——“豆香浓郁、韧性十足,比肉还香,吃上一次就忘不了!”
在省道314线穿境而过的福田铺乡闹市区,王友根家的油豆腐总是最畅销的,争相购买的不仅有周边的街坊邻居,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过路司机和食客。每天的销量都有两三百斤,节假日则更多,尤其是过年,一天要卖出两千余斤油豆腐。
“做豆腐不仅要豆子好,水也一定要好,不然做不出好吃的豆腐来。”王友根做的油豆腐好吃,除了传承祖辈的手艺外,他把它们归结于水和原材料。离他家不到一百米有一口上百年的瓜瓢井,刚开始做豆腐的时候就用这口井水。“古井的水甘甜清凉,没污染,做出来的豆腐很嫩很白。”除此之外,豆子的选材也是王友根极为重视的一环,他挑选的是衡阳本地和湖北的豆子,“这两个地方的黄豆熬浆好,坏豆子少。”当然,做豆腐的每个环节都不应忽视。
做一锅油豆腐,不是易事,有选豆、泡豆、磨浆、过滤、煮浆、掺浆、上箱、压型、划块、油炸等环节,尤其是对于豆腐坯的生成、油温的控制都很有讲究。
在豆腐作坊里,王友根和儿子王奇正在赶制当天的油豆腐。经过熬煮,一锅豆浆开始沸腾。一种柔和的、淡淡的豆腥味,逐渐在满屋子弥漫开来。王友根介绍,做豆腐的技巧关键在于“点浆”,做好做坏,全凭手艺,全仗经验。“如果点浆不成功,一锅豆子就没用了。”
这门祖传的手艺,王友根早已炉火纯青,并将这份手艺传给了儿子王奇。虽然“点浆”的手艺传到后辈手里,可他仍每天守着他将煮好的浆水用石膏点卤,并用力搅拌均匀,直至凝结的豆腐上箱压榨成型。“压榨好的豆腐不能马上油炸,需要沥干水分,冷却之后方可入锅。”
待榨干水分,王友根的拿手好戏也开场了。他用小刀麻利地将Q弹的白豆腐切块,再放入锅里油炸。只见一个个小四方块在油锅里不停翻滚,王友根用漏勺一压一抖,豆腐发出滋滋脆响,鼓鼓囊囊像一座座小山,随后控火、翻捞,一刻钟左右油豆腐炸成出锅了。一捏成团,放开还原,放冰箱存放一月,不霉不变,又可做多种肉食的配料,是荤宴素席兼用的佳品。
“炸油豆腐也有诀窍,一是要油好,另外要把握火候。火大了会爆开,火小了油豆腐炸不起来,真正好吃的油豆腐一定是外表酥脆、外实内空,这样能更好地吸汁。豆腐里汁水超足,一口下去那才是味足实在。”儿子王奇在一旁说,前几年他一直在外地务工,离家越久,越怀念父亲做的豆腐:“在外面总想吃屋里的豆腐,但再怎么样也做不出一样的味道。”
经过四代人的坚守和传承,王友根已经将豆腐制作技艺练得炉火纯青,现在接力棒又传到儿子王奇手里。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商平台的拓展,衡山油豆腐逐渐向长株潭地区延伸,甚至销往全国,香飘四方。为提高产量,做响品牌,父子俩扩建了豆腐作坊,“祖传的手艺不能丢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尝到这口地道的衡山油豆腐!”时间在变,味道不变。今天,王友根家的油豆腐依然是福田铺卖得最好、最快的豆腐。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