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衡州丨衡阳县凤山村: 种好一方田 富了一方人

   ■通讯员邹健 陈曙霞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邹红辉 

  10月30日,在衡阳县岣嵝乡凤山村的连片农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忙碌。机耕路边,种粮大户邹玉龙头戴草帽、双脚踩泥,一边指挥收割,一边在田边卖谷。“邹老板,这5袋谷,我要了,你称下多少钱。”84岁的汪柳英,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370斤,每斤一块零五,总共388元。”邹玉龙拿出本子一一登记好。不一会儿,已经有30多户村民到田边找他买谷。

  这些稻谷,从插秧到收割,大家都看在眼里,品质有保障,吃得放心,而且邹玉龙卖给本地百姓的价格比集中收购价每斤优惠了2毛5分。

  “汪奶奶,这点谷,够吃吗?今年的土地流转费收到了吗?”邹玉龙接过钱,问起情况。

  “这些谷,能出250来斤米,足够吃。土地款月初就打到我卡上了。”汪柳英是凤山村杨老屋组人,她家的8亩地全部流转出来种植双季稻,加上国家的地力补贴,今年到手有3400元。

  2020年,凤山村在全县率先实现农田整村流转,用于种植双季稻,是县里有名的粮食生产先进村,去年村集体发放土地流转款超过30万元。

  收完最后一块田,王畅生从自家的收割机上跳下来。“现在在家做事,比在外打工还强。”他弯下腰,用河水洗了一把脸,笑着说。今天他用收割机收了40亩田,毛收入3200元,除掉油费,能挣2000来元。“还得搭帮这个新伙计。”他拍了拍旁边的收割机。这台机器,是他2021年置办的,当时国家补贴了2.8万,自己花了8.8万,两年就收回了本。

  邹玉龙脸上的笑容同样也不少。“今年是平年,晚稻每亩产量还能有1000来斤。”他说,种粮大户往往担心大面积流转土地,引来纠纷。但在岣嵝乡,乡村两级组织了专班处理矛盾。“4年里,我没有跟当地群众红过一次脸……”

  “近年来,我们围绕‘一村一特’思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凤山村依靠双季稻生产,村集体纯收入去年突破20万元;白石峰村发展光伏产业,村集体纯收入跃居全县前列;环洞村的油茶收入也不差……”岣嵝乡党委书记蒋霁介绍,2023年,该乡10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纯收入均突破10万元。

【编辑:钟文婷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