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成章实验学校雁鸣溪小学《衡阳晚报》小记者探秘地震台,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李 境

  11月6日,高新成章实验学校雁鸣溪小学的《衡阳晚报》小记者走进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市地震台),参观地震台科普展厅,了解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情况并亲身感受了地震防震避险、自救互救等体验项目,学习避震逃生技能。

  见“震”历史,了解地震的成因

  衡阳有大地震吗?面对小朋友最关心的问题,市地震台工作人员作出详细解答:世界有三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地震正是因为大板块之间的运动从而形成的。湖南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地区。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湖南地区共发生过4.0级以上地震20次,其中等级超过5.0级10次,超过6.0级1次。由于衡阳并不处于板块交界地区以及地震断裂带,同时结合本地历史地震发生情况,可以得出衡阳地区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的结论。

  在地震科普展馆,结合图片展板和模型,小记者们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地震的成因、地震波、地震远近及当前地震预报水平等知识。工作人员介绍说,地震的发生要从地球本身说起,地球的岩石圈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的,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发生错动和破裂,这是引起地震的主因。大地震的发生与断层弹性回跳密切相关,地壳断层引起的扩张、收缩、上升、下降和横向剪切滑动等运动,都可能产生地震。

  寓教于乐,学习避震逃生技能

  “什么是地震带?”“地震前有什么征兆?地震来了怎么办?地震发生时身处不同地理环境下该如何自救?”…… 带着这些疑问,小记者们一起观看了防震减灾科普动画片《蟾童》。该片以张衡地动仪模型为基础,创造性地将地动仪上的8只天蟾塑造成“蟾童”这一卡通人物形象,通过“蟾童”平息地震谣传、宣讲地震减灾知识、开展地震紧急救援等,将地震科普知识寓教于乐。原本枯燥的地震知识在动感的配乐、可爱的卡通造型、不时冒出来的俏皮话语中变得趣味盎然,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小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地震模拟体验厅,体验了身处“地震”中的感受。通过模拟环境下的各种体验,大家学习到许多防震减灾知识,并亲身感受了地震发生时的震感以及地震来临的可怕和威力,懂得了如何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市地震台的专家结合实例告诉大家,遭遇地震保持冷静是自救的首要前提。如果身处平房,可迅速跑到门外,若住在楼房内,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如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遭遇地震,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此外,还要记得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要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防震减灾知识记心中, 争做“小小防灾减灾宣传员”

  参观中,市地震台工作人员还结合小记者们关心的问题,为大家解疑释惑,并赠送了防震减灾科普手册,让大家对防震减灾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二(1)班邹昀熹小记者说,今后要做个“小小防灾减灾宣传员”,多多宣传这方面的知识。“防震减灾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在灾害面前,只有掌握了基本避险知识和技能,才能构筑生命安全防线。”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将学以致用,将所学的地震科普知识向同学、家人普及,让更多的人增强安全意识,学会防护本领,共同守护生命安全。

  “地震是地球哪个部分运动的结果?”“抗震设计的重要构件是什么?”“几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小记者们还进行了防震减灾知识竞答活动。竞答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精心,充满了趣味性和教育性,点燃了小记者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作为我市防震减灾教育的最前沿阵地,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融展示与互动、参观与体验于一体,可助体验者感受科技魅力,找到学习乐趣,掌握避震逃生技能。此次活动,增强了小朋友们对地震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提高了大家科学自救、他救能力。《衡阳晚报》小记者俱乐部负责人称,防震减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希望借助孩子们的视角和文字,更广泛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编辑:钟文婷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