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英才故事丨刘畅:做南华最年轻的博导,研究全球最节能的“燃料”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 苏

  人才档案

  姓名:刘畅

  单位:南华大学

  人才类别:D类高层次人才

  工作领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1月4日下午,南华大学电气学院“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六七名学生围坐在一起,轮流汇报各自的实验进展与困惑,分享近期看过的文献……一位青年教师坐在学生中间,认真地聆听汇报,时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时而耐心地解答学生们抛出的问题。

  这位青年教师就是“80后”刘畅,南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荷尖”人才、湖南省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获得者,“碳中和新能源光伏与光储一体化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来,刘畅在国内外著名权威期刊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已获授权8项。其所在团队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长期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创新成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刘畅被衡阳良好的人才政策和发展平台所吸引,入职南华大学。彼时,他的孩子才出生不久。他乡变成故乡,妻儿老小都被他接到衡阳安家。他说衡阳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让他感到惊喜,不仅自己享受到了人才优惠政策的福利,相关部门还切实帮助他解决妻子调迁以及未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安心留在衡阳,放开手脚干事创业。

  他一手搭建了自己的实验室,成为南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始终坚定目标,追随光、靠近光,不知不觉也成为了学生眼中的“光”。

  坚定光的方向,潜心研究太阳能电池

  一块长得类似镜子,又有点像超薄iPad的正方形面板,连上USB线,只要室内有灯光,就可以持续为手机充电。

  刘畅介绍,这是实验室设计制作的展示品,其中的关键材料是钙钛矿。“它实际上是将钙钛矿溶液制备成一层薄膜,类似于一种光电转化涂层,即使在弱光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转换效率,比如把日常生活中的室内光转化成电能。”

  刘畅一心想将这种新型材料从实验室推向实际应用的广阔舞台。

  刘畅2015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师从郑兰荪院士、谢兆雄教授。2013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两年;2017年回国后在武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在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每日从早到晚在实验室里对着瓶瓶罐罐做实验,无疑是件枯燥的事。一旦失败,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需要推翻重来。也许是经历了太多次的失败,刘畅对失败已习以为常。在美国求学期间,面对文化不同、饮食差异、语言关的挑战,他也会有“压力山大”的时候。但是他没有消沉下去,通过不断与导师专家们、师兄弟们沟通交流,学习先进的科研思维,打破再重建,不放弃每一次能让自己进步成长的机会。在刘畅的回忆里,“那是一段艰难而又美好的时光”。

  “小到手机充电、便携式发电背包,大到建筑物表面、新能源车车顶、大型电站……都是非常好的应用场景。需要用电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来代替。”刘畅说,“让基础科研贴近生活,让研究可以落到实地,枯燥的事情就更有意义和动力了。”

  于是,他主动走出实验室,靠近产线、贴近市场,创立了湖南畅睿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钙钛矿太阳能薄膜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公司已吸引首轮2100万元投资,正建设100MW规模的中试线,计划在衡阳高新区建设钙钛矿光伏屋顶发电示范项目,总面积约为43万平方米。项目首期工程占地3万平方米,预计投资金额为6000万元,有望实现年营业收入500万元。这也成为南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样板和典范,有力彰显了科技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他是我校优秀青年人才,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潜心研究太阳能光伏材料和器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贡献智慧与力量。”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盛义发高度评价。

  是严师也是灯塔,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一个好的科研团队需要凝聚力。作为导师要全面了解学生需要、内心所想,发挥优势,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改变学生。

  “刘畅教授不仅是指导我学业上的恩师,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哥。每当我们遇到问题,他会毫无保留地将他走过的弯路告诉我们。”师从刘畅3年的硕士研究生李子义,谈到导师时眼里满是崇敬。

  谈及对学生的要求,刘畅称平常说得最多的就是“坚持”二字。“年轻人面对实验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要坚持不懈,迎难而上,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刘畅说,很多时候,科研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无数次失败和调整后的积累。做科研一定要耐住性子,才能从大量枯燥的数据和实验中发现线索和成果。

  在教学工作中,刘畅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任务,让学生开展调研,独立站上讲台作报告,再全方位进行指导;和学生促膝长谈、沟通交流、言传身教,他对工作的挚爱与拼搏深深影响着学生……他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如灯塔一般指引学生在学术生涯中不断前进,逐步成长为新一代创新人才。

【编辑:钟文婷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PrevNext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衡阳晚报电子报

PrevNext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