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提速助衡阳发展加速

高铁衡阳东站开启350公里时速,市民出行更便利。
■文/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金明达向吟吟
自6月15日零时起,随着武广高铁以时速350公里疾驰,高铁衡阳东站也同步开启350公里时速。
衡阳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铁路枢纽中心,省内高铁站数量居全省第一。武广高铁的提速,让衡阳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武汉城市群之间的“2小时经济圈”的连接更为便捷,无论是商贸旅游热度,还是区域协调发展强度,抑或是承接产业转移力度,衡阳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集聚热度:“一减一加”助推衡阳商贸旅游
“才喝广州茶,又嗦衡阳粉;土头碗未凉,武昌鱼又上。”诗歌中的浪漫生活,在衡阳已成现实。
随着武广高铁的提速,衡阳东至广州南最快旅行时间仅需1小时37分,相较之前缩短了近30分钟;而衡阳东至武汉的最快旅行时间也压缩至1小时49分,比之前节约了近40分钟。
同时,武广高铁的提速还带来了另一个显著变化:6月15日调图后,衡阳东站图定列车新增74趟、减少63趟,净增11趟,全图列车达281列,全省仅次于长沙南站。此外,衡阳直通香港的高铁也增加到3趟,数量与省会长沙持平。
图定列车的增加,不仅能有效提升整体运输效率,也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还扩大了衡阳在全国城市的到达率。
高铁衡阳东站负责人介绍,新运行图调整后,高铁衡阳东站平常日均发送旅客将达2万人次,日均增长约8%,高峰、节假日日均发送将达3万人次,增长约11%。
“一减一加”之间,让衡阳区域性铁路枢纽中心的地位更为突出。
对旅游及商贸而言,哪里交通便捷,人流、物流、资金流便流向哪里。
衡阳是粤港澳大湾区北上第一个大城市,五岳独秀,三江汇流,湘水、耒水、蒸水交汇于城区,是国内旅游胜地和生态福地,名山文化、船山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享誉国内外,以衡阳小炒、衡阳米粉为代表的衡阳美食香飘天下,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将于9月20日至22日在衡阳市举行。随着武广高铁的提速,“周末不忙,去趟衡阳”的快乐之旅变得更为便捷。
作为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衡阳产业基础雄厚,在原八大重点产业集群、14条优势产业链的基础上,聚焦形成了“一核两电三色四新”十大产业,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可以预见,随着高铁速度的增快,衡阳的商贸交流也将更为频密。
提升强度:区域协调发展有望再升级
高铁速度的提升,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推动协调发展再升级。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林喜洋介绍,衡阳将依托高铁产生的“同城效应”,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有效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在人才、科技、资金、资源等方面实现高效流通、优化配置、友好交流。
据悉,湖南省正在利用交通优势助推探索设立包括衡阳在内的湘南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区,建立常态化干部挂职交流工作机制,推进与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的营商环境建设。衡阳、郴州、永州湘南3市也将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框架内,进一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各类需求,充分运用便利交通、结合本土特色优势,在产业布局、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坚强后盾。
增加力度:多项举措承接产业转移
如何接住武广高铁提速后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据悉,衡阳市委、市政府已出台“稳增长22条”“园区18条”“原地倍增13条”“文旅兴城9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在产业项目建设、效能治理、人才引进、乡村振兴、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发力,高标准打造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战略基地和产业备份基地,当好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加快形成工业品“大湾区研发、衡阳生产分拨”和农产品“衡阳加工集散、大湾区消费”的产业协同格局。
我市持续推进“湘商回归”行动,让100万名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生活的衡阳人,可以通过更加便捷的交通,加强与家乡的高效衔接,从而凝聚要素、形成合力,助推相关产业链向衡阳转移,成为衡阳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新的强大动力引擎。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