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发进行时丨耒阳坛下铜锣亮相央视
衡阳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周琪 通讯员邓正华)随着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的临近,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备受关注。近日,央视《中国之声》栏目来到耒阳市坛下乡,探寻铜锣传统制作技艺中“千捶打锣,一锤定音”的奥秘,并于6月2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中用7分58秒的音频以及在《新闻纵横》中以图、文、视频结合的形式详细报道。
耒阳市坛下乡铜锣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传承千年,它是一种以铜为主材,按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经过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其操作流程非常严谨,要求火候和手法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作为传承祖辈铜锣制作手艺的第七代传人,今年70岁的坛下乡锣鼓厂厂长罗冬元刚刚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该厂生产锣、鼓等产品百余种,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及东南亚。
“从盘子大的小锣,到两米高的大锣,由于工艺、材质、传播介质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每种铜锣都有着不同的用途,或浑厚、或嘹亮、或用作表演、或保障通讯。”罗冬元说,铜锣的配料要遵循严格的比例,不仅要保证铜、锡、银的配比,还要计算好不同大小的铜锣在制作过程中的挥发和其他损耗。最后的“一锤定音”则是铜锣制作关键,定音前的铜锣声音尖锐凌乱,一经敲击就会发出散乱的噪音,但经过定音后,铜锣的声音将变得饱满浑厚,留下悠长的余响。
耒阳市坛下乡铜锣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传承千年,它是一种以铜为主材,按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经过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其操作流程非常严谨,要求火候和手法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作为传承祖辈铜锣制作手艺的第七代传人,今年70岁的坛下乡锣鼓厂厂长罗冬元刚刚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该厂生产锣、鼓等产品百余种,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及东南亚。
“从盘子大的小锣,到两米高的大锣,由于工艺、材质、传播介质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每种铜锣都有着不同的用途,或浑厚、或嘹亮、或用作表演、或保障通讯。”罗冬元说,铜锣的配料要遵循严格的比例,不仅要保证铜、锡、银的配比,还要计算好不同大小的铜锣在制作过程中的挥发和其他损耗。最后的“一锤定音”则是铜锣制作关键,定音前的铜锣声音尖锐凌乱,一经敲击就会发出散乱的噪音,但经过定音后,铜锣的声音将变得饱满浑厚,留下悠长的余响。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