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景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谢小青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志伟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发展底气。
近年来,衡阳始终践行“创建为民”理念,在提升市容市貌、城市内在品质上做文章、求突破,推动城市文明水平再迈新台阶,文明之风吹遍大街小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扮靓“面子”:生态宜居,百姓笑开颜
夕阳西下,市民刘女士与家人来到湘江风光带散步,拥抱大自然。远处,东洲岛上郁郁葱葱,湘江碧波荡漾,前来散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大伙由衷感叹:“生活在衡阳,越来越幸福。”
在衡阳,还有一种幸福叫“走出家门就进公园”!
离湘江风光带不远处的蒸阳南路与先锋路交叉口东南侧,有一座新建成的“口袋公园”。林间小道,绿树成荫,老人正在打着太极拳,不远处传来孩子们嬉戏玩闹的笑声。
市民刘小林告诉记者,以前带着孙子去很远的游乐场,自公园开放以来,这里便成了他们爷孙俩的乐园。
衡阳人生活的点滴变化,与创文取得的累累硕果密不可分。衡阳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让创文真正成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近年来,我市“见缝插绿”,建设一批“口袋公园”,既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和绿量,优化了城市公共绿地配置,又满足了周边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统计显示,目前,我市共有大小各类公园绿地160余处,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8平方米。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越来越多的衡阳人正享受着如此惬意的生活。近年来,我市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等国字号生态名片收入囊中,这是国家对衡阳大力推进生态品质提升的高度认可。
此外,中心公园、玛雅海滩水公园相继建成,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好去处;衡阳文化艺术中心、博雅(国际)网球中心等大型文旅综合体对外开放......衡阳城市颜值升级、品质提档,不断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夯实“里子”:提升品质,托起“稳稳的幸福”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只为做靓“面子”,更是为了做实“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这个“里子”。
前不久,网红打卡地保卫里上“新”了,吸引了一拨粉丝前去打卡。
“没想到,住了几十年的老小区竟然成了网红打卡地。”在保卫里居住了30多年的居民刘奶奶乐呵呵地说。
保卫里不仅面子更“靓”,里子也更“实”了。水电气改造、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一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触角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质量也向高标准看齐。
农贸市场连接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近日,记者走进高新区蒸水农贸市场,摊位摆放整齐,地面干净整洁,活禽宰杀严格实行展示、宰杀、销售“三隔离”,如此舒适的环境,让买菜这件事也变得“上档次”。
这些变化得益于我市一项重大的创举----治理标准化建设。2021年11月,我市在全国首开先河启动城乡治理标准化建设,让“痛点”变“亮点”“旧貌”换“新颜”。外地返乡者纷纷惊呼:“衡阳变化真大,越来越有大城范!”
近年来,从实施“三清三建”到老旧小区改造,从加装电梯工程到持续解决“学位、床位、车位”等民生难题,在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上,衡阳全力推进、高标准实施,为人民托起“稳稳的幸福”。仅2023年,衡阳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27台、老旧燃气管道改造135公里、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道路67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217个......
文明创建,在“面子”,也在“里子”,更在“骨子”。
在衡南县洪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民纷纷乐呵呵地向记者说道:“空闲的时候,我们就来这里写写字、跳跳舞,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
我市创新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四级阵地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3908个。
一堂堂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里”,一个个志愿者忙碌在大街小巷......在雁城大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场景处处可见。
垒土成山、汇水成河!城市文明的背后是无数人用匠心勾勒出的最美风景,在奔赴全国文明城市的路上,衡阳形成了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员共治的格局。
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安全通畅的交通、如火如荼的志愿服务、文明有礼的市民,融汇成衡阳的文明“底色”、发展“底气”。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发展底气。
近年来,衡阳始终践行“创建为民”理念,在提升市容市貌、城市内在品质上做文章、求突破,推动城市文明水平再迈新台阶,文明之风吹遍大街小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扮靓“面子”:生态宜居,百姓笑开颜
夕阳西下,市民刘女士与家人来到湘江风光带散步,拥抱大自然。远处,东洲岛上郁郁葱葱,湘江碧波荡漾,前来散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大伙由衷感叹:“生活在衡阳,越来越幸福。”
在衡阳,还有一种幸福叫“走出家门就进公园”!
离湘江风光带不远处的蒸阳南路与先锋路交叉口东南侧,有一座新建成的“口袋公园”。林间小道,绿树成荫,老人正在打着太极拳,不远处传来孩子们嬉戏玩闹的笑声。
市民刘小林告诉记者,以前带着孙子去很远的游乐场,自公园开放以来,这里便成了他们爷孙俩的乐园。
衡阳人生活的点滴变化,与创文取得的累累硕果密不可分。衡阳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让创文真正成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近年来,我市“见缝插绿”,建设一批“口袋公园”,既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和绿量,优化了城市公共绿地配置,又满足了周边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统计显示,目前,我市共有大小各类公园绿地160余处,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8平方米。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越来越多的衡阳人正享受着如此惬意的生活。近年来,我市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等国字号生态名片收入囊中,这是国家对衡阳大力推进生态品质提升的高度认可。
此外,中心公园、玛雅海滩水公园相继建成,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好去处;衡阳文化艺术中心、博雅(国际)网球中心等大型文旅综合体对外开放......衡阳城市颜值升级、品质提档,不断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夯实“里子”:提升品质,托起“稳稳的幸福”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只为做靓“面子”,更是为了做实“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这个“里子”。
前不久,网红打卡地保卫里上“新”了,吸引了一拨粉丝前去打卡。
“没想到,住了几十年的老小区竟然成了网红打卡地。”在保卫里居住了30多年的居民刘奶奶乐呵呵地说。
保卫里不仅面子更“靓”,里子也更“实”了。水电气改造、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一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触角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质量也向高标准看齐。
农贸市场连接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近日,记者走进高新区蒸水农贸市场,摊位摆放整齐,地面干净整洁,活禽宰杀严格实行展示、宰杀、销售“三隔离”,如此舒适的环境,让买菜这件事也变得“上档次”。
这些变化得益于我市一项重大的创举----治理标准化建设。2021年11月,我市在全国首开先河启动城乡治理标准化建设,让“痛点”变“亮点”“旧貌”换“新颜”。外地返乡者纷纷惊呼:“衡阳变化真大,越来越有大城范!”
近年来,从实施“三清三建”到老旧小区改造,从加装电梯工程到持续解决“学位、床位、车位”等民生难题,在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上,衡阳全力推进、高标准实施,为人民托起“稳稳的幸福”。仅2023年,衡阳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27台、老旧燃气管道改造135公里、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道路67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217个......
文明创建,在“面子”,也在“里子”,更在“骨子”。
在衡南县洪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民纷纷乐呵呵地向记者说道:“空闲的时候,我们就来这里写写字、跳跳舞,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
我市创新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四级阵地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3908个。
一堂堂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里”,一个个志愿者忙碌在大街小巷......在雁城大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场景处处可见。
垒土成山、汇水成河!城市文明的背后是无数人用匠心勾勒出的最美风景,在奔赴全国文明城市的路上,衡阳形成了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员共治的格局。
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安全通畅的交通、如火如荼的志愿服务、文明有礼的市民,融汇成衡阳的文明“底色”、发展“底气”。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