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英才故事丨陈昱彤:锤炼“针”功夫,为中医文化传承贡献新力量


  为患者做治疗。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嘉林

  人才档案

  姓名:陈昱彤

  单位:衡阳市中医医院

  人才类别:优秀青年人才

  工作领域:中医临床

  “阿姨,等会出门的时候记得要戴好口罩,别被风吹到了脸,回家可以经常按揉面部......”11月12日,在衡阳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的针灸治疗室内,医师陈昱彤在为一名老年面神经炎患者做完治疗后,不忘跟患者提醒注意事项。

  当天8时不到,陈昱彤早早来到诊疗室准备好银针、生理盐水、碘酒等。准备工作就绪后,患者便络绎不绝地前来。只见陈昱彤穿梭在各个病床间,步履飞快,手上的功夫也是稳、准、快,选穴、刺入、捻转,一气呵成,细若麦芒的小小银针,在她手中,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上午11时许,陈昱彤翻阅患者治疗花名册,一个上午不到,她已经为20多个患者施针治疗。

  陈昱彤穿着帆布鞋、戴着眼镜,稚嫩的脸庞很难与记者印象中的中医联系到一起。今年27岁的她,在中医行业算是新生代。但这位“90后”女医生,接触中医已经有10年。2014年,她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此后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2022年,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回到了衡阳。

  “点穴神功”将她引入中医世界

  在陈昱彤的人生中,和中医的结缘仿佛自然而然。陈昱彤告诉记者:“我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从小耳濡目染,因此我也对这一职业充满向往。”

  陈昱彤的父母都是西医,而她选择了中医。她开玩笑说:“小时候看到武侠电视剧中有点穴的招式,觉得不可思议。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医穴位充满了好奇。”

  第一次拿起银针,陈昱彤没有紧张、恐惧的感觉,而是抱着探究、学习的心态。“一根小小的银针,究竟是怎样为患者解决好病痛的?”带着这些好奇,陈昱彤一头扎进了针灸学。从对针灸的“一无所知”,到心生热爱,陈昱彤渐渐在学习和运用针灸中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与价值。

  学中医基础理论,接触经络、腧穴、针灸、刺灸法......陈昱彤感慨道:“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旁人看起来晦涩难懂的医药古文、针灸经络原文等,我却一点也不抗拒,而是更想要探究中医的神秘力量。因此8年的学习,对我而言没有感到乏味,而是兴趣渐浓、渐入佳境。”

  “读研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科研实验,我们每天都要完成多次动物实验,对小白鼠、白兔针灸造模,对女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陈昱彤直言,那时候,导师对她的要求高,凡事精益求精,常常教育她:“中医不能局限于书本,更注重临床。人体构造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扎下的每一个穴位必须精准。”

  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陈昱彤对自己的手头功夫也苛求完美。为练好针灸技能,陈昱彤把自己当成试验品,在身上找穴位扎针,以便更好了解每个穴位被扎的感觉、功效。读研期间,陈昱彤参与多项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国家自然课题项目,发表CSCD1篇,科技核心2篇。

  大雁归衡,致力传承中医文化

  2022年,正值毕业之际的陈昱彤了解到衡阳市正在开展人才雁阵行动计划,在待遇、福利、生活补贴等多方面都为人才营造了安心、舒心、暖心的环境。身为衡阳人的陈昱彤,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为衡阳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觉得我很幸运,衡阳市委人才办、卫健委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和机遇,让我们年轻人倍感幸福!”陈昱彤说,很多同学在毕业时都有过迷茫,而衡阳市的人才政策让她有了坚定的选择。

  刚入职时,因为年轻,陈昱彤也受到了一些患者的“质疑”。但她保持乐观,总是笑着对患者说:“试一下嘛,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嘛!”工作2年来,她虚心向前辈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如今她已熟练掌握了针灸技术,在面瘫、颈肩腰腿疼痛、偏瘫活动障碍等针灸治疗上颇有造诣,患者好评如潮。

  “陈医生是一个热情的小姑娘,医风医德很好,而且针灸技术也过硬,我们才做了10多天治疗,嘴角就不歪了!”从外院转至市中医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刘先生是一名脑卒中术后患者,说起陈昱彤,他和妻子赵女士都竖起大拇指点赞。

  扎实过硬的本领,得益于陈昱彤平时工作的日积月累和辛苦付出。陈昱彤深知,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虽然自身有不错的理论基础,但为了更进一步提升临床技能,她经常参加医院开展的技能培训,与科室前辈探讨学习。在陈昱彤看来,针灸在中医康复领域占据很重要的比重,只有掌握了真本领,才能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

  工作之余,陈昱彤每日研读中医经典,并且参加各类进修学习。她说:“医术是需要不断精进的,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中医,更要有整体系统观和开阔的视野,学习前沿的理念和创新的技术,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当前,我们医院开展了高压氧治疗、经颅磁治疗、子午流注等,这些都是中西医结合助力康复的新方式。”

  该院康复科主任袁翀飞对陈昱彤给予了高度肯定:“她对待患者亲和,很有耐心,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善于总结。我们医院也希望通过老带新,加速培养青年人才。”

  “虽然陈医生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已有很多患者反映,她的扎针手法快又准,是我们科室的明星治疗师。”廖娇莉是该科一名治疗师,也是陈昱彤的师父。她感慨道:“我从事中医工作已有28年,看到年轻的小陈医生如此优秀,我很欣慰。她虚心好学,我就倾囊相授,将多年的临床经验传给她,希望像她一样的年轻人把中医文化传承下去,更好地造福患者。”

  “看着患者因为我的施诊而减轻病痛,我就收获到满满的成就感。”陈昱彤说,康复科最多的就是中风后患者,治疗周期长,她也因此和患者们处成了朋友。“看着患者从流着口水、生活难以自理的模样,慢慢转变成可以大步走出诊室的潇洒身姿,让我更加相信中医的力量,也更坚定了继续提升自我的决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起未来,陈昱彤眼神坚定地说道:“作为年轻医生,我会多向前辈虚心学习,并把治疗每一位患者的经验当作向上攀登的基石,扎好每一根针,不断夯实医技。”
【编辑:唐锦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