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英才故事丨曾亚平:“90后”姑娘书写衡阳版“治水蓝皮书”


  ▲图为曾亚平在测量水闸闸墩施工脚手架横杆间距。

  ■文/图黄沐

  人才档案

  姓名:曾亚平

  单位:衡阳市水旱灾害防御事务中心

  人才类别:优秀青年人才

  工作领域:水利工程

  转眼已是2024年年末,说到今年的衡阳大事件,水利工程建设必定是其中之一。今年衡阳市增发国债的水利单体项目达到260个,资金36.04亿元,双双占据全省首位。在这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成百上千衡阳水利系统工作者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努力奋斗着。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曾亚平就是其中之一。

  才女的治水情结

  曾亚平,一位来自青海的90后姑娘,初见她时,感觉就是一副柔弱女子的模样,娇小的个子戴着一副度数不低的眼镜,然而这样一位姑娘却有着14年的水利工作经验,就读于青海大学期间奖学金拿到“手软”,获得过第八届张光斗水利水电优秀学生奖学金和2016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申报主持并完成3项科研,其中一项是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重实验室开放基金,参加亚太地区结构可靠度学术会议并交流研究经验。

  “我出生在西北地区,当地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低、治理难度大,幼年时还曾经历过一场洪灾,家里房子都被冲走了,所以幼年时期心里就萌芽了一颗想治水的种子。可能这就是我和水的羁绊吧!”曾亚平笑着说。

  接受采访的同时,曾亚平也带着任务来到衡阳县英陂水闸察看工程进度。由于水闸正在施工,工地上泥泞不堪,常人不愿踏足,她却是抬脚就上,临时搭建的脚手架更是爬得轻车熟路,和施工方攀谈时谈吐简洁精练,作风和柔弱沾不上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曾亚平是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专家。她介绍起工地上新增的黑科技,如数家珍。在水闸施工现场,她向记者介绍,采用的扣件式满堂支撑架体系大量应用在高层大跨度施工中。该结构受力复杂,在冲击荷载下杆件容易局部失稳而造成整体破坏,所以必须严格按行业规范进行搭设,避免造成安全事故。她说:“水利项目赶进度的前提是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大学毕业之后,曾亚平被分配到株洲市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工作,在株洲的六年半时间里,参与重大水利项目12个。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缘人才雁阵计划,来到衡阳市水利局。她被分配在市水利局的水旱灾害防御事务中心工作。来到新的岗位,她没有用多少时间去适应,而是立马投身工作中,对衡阳市水利项目建设和管理进行摸底研究。遇到疑难杂症,她请教前辈,解决不了就买各种相关书籍进行研究。

  她发现衡阳水利资源的特殊性。衡阳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光是水库就达到了1446座,居全省第二。其他地区的水旱灾害防御经验并不能完全适用衡阳,看似先进的经验也可能在衡阳“水土不服”,书本知识也只能给出框架,工作总是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今年5月初,她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抢险实战。当天上午11时左右,衡南县铁丝塘镇栗山村巡查人员发现栗山水库低涵位置发生穿孔,并伴随涵洞上方二级平台塌陷约2平方米,坝脚四五米处就是农田和村庄,如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包括曾亚平在内的工作人员立即对栗山水库及周边环境安全进行评估,紧急启用了抽水泵车。经过工作人员41小时的持续作业才成功排除险情。

  “抢险有巧劲,不能蛮干,每个基层水利工作者都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在对本次抢险复盘和分析总结后,曾亚平翻看起以往的资料,发现衡阳市缺少类似详细复盘的宝贵资料。她说:“如果当时在场的基层水利工作者都具备抢险处置的经验,会更有效率地解决灾情,也会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全方面总结出衡阳水利经验,她多次到出险点复盘险情、抢抓时间节点全面掌握病险水库建设,不分节假日,时常早晨6点便出发,顶着烈日全天不歇连续排查,最多一天排查16座水库……终于将《2024年衡阳市水利防汛抢险主要案例分析》编纂成册,她知道这才是属于衡阳的宝贵经验。

  漫天星光终将汇成银河

  “作为水利工作者,没有颠覆性的创新,也不能直接创造利润,得在枯燥乏味中耐住性子,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在曾亚平的眼中并没有看出多少落寞,仿佛还有些星光闪烁。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她说,今年我市水利项目建设任务是往年的6--8倍,许多水利工作者为保证完成任务而默默地奉献着。正是身边这些优秀的水利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她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崇尚实干、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她。她决定跟随衡阳水利人的脚步,稳扎稳打地走好自己的水利路。
【编辑:梁丽君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