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喜:从“心”走进未成年人世界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伍施施

  进入暑假,社工刘双喜就变得更加忙碌。

  衡东县民政局、县妇联、县司法局等部门和衡阳市善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动,暑假期间在全县17个乡镇开展2024年“利剑护蕾·雷霆行动”未成年人保护巡讲进乡村、进社区活动。

  作为衡阳市善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刘双喜带领团队全程策划组织,将防溺水等安全教育与亲子沟通等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保护孩子身体,更要呵护心灵。”8年的社工经验,让刘双喜明白,未成年人的保护需要“硬保障”也需要“软保障”。

  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多年来,刘双喜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社工专业优势,主动对接社会各类公益资源,通过捐款、筹款等多种途径为困境儿童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援助。截至目前,刘双喜已为近千人提供帮助。

  从“业余”到“专业”

  时间拨回到2012年春天。

  刘双喜受邀与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去学校,为一名沉迷游戏的青少年免费做心理治疗。现场,刘双喜看到朋友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少年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给予他正确的引导。

  那是刘双喜第一次接触公益,彼时的他还是一名记者,经常接触社会的弱势群体,也一直为他们发声,但是对社工了解并不深刻。当刘双喜和心理咨询师朋友帮助那名网瘾少年从网游中脱离出来,受助者及其家长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时,刘双喜感觉到了社工力量之大,他的心中埋下了成为一名社工的种子。

  此后,刘双喜常常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想方设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也曾多方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慈善事业中来,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

  积累了几年的社工工作经验,刘双喜在这种助人自助与自助助人中找到了快乐和满足。这使得他在社工这条路上越走越远。2016年,刘双喜成功考取助理社工师证后,注册成立了一家专业的社工组织----衡阳市善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其他社工一起为未成年人、孤寡老人提供更为专业的帮助。

  从“保护”到“呵护”

  善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刘双喜带领团队坚持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团辅人数每年达数百人,其中个案服务每年在20人以上。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市福利院的小华(化名)出生不久就被送到了福利院。到了上学年纪,又遭遇几次求学被拒,心理开始自闭。市福利院工作人员向经常在福利院开展社工活动的刘双喜打电话,希望他帮忙解决小华的求学需求。

  “小华事情最初是从2018年开始关注的,我们团队一起和相关部门、学校沟通,在这期间还安排心理咨询师和她沟通交流,帮助她早日敞开心扉。”刘双喜回忆道,最后对接上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决定委派老师到福利院为小华进行学业辅导。自此之后,小华渐渐敞开了心扉,主动和人沟通,人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还有一年,衡东救助站来了一名走失儿童小红(化名),有严重的自闭症,工作人员一度以为她是哑巴。正巧我们团队在衡东有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救助站就联系到了我。”刘双喜说,“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当即就到救助站帮助小红疏导心理,我也常常带着水果、文具、书籍去看望她。在第四次看望时,小红终于开口说话了。”

  原来,小红来自离异家庭,父亲平时过于严厉,她不愿与父亲沟通,久而久之造成了她的自闭。在与父亲吵架后离家出走,从株洲走到了衡东。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她告知了父亲的联系方式。

  “联系了孩子父亲后,当天他就赶过来准备把女儿接回去。考虑到小红的心理状态,我便劝孩子父亲,继续让小红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再来接她。同时,团队其他社工也经常与小红父亲沟通,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如何与女儿沟通。”刘双喜说,这件事情我记忆犹新,因为小红父亲把孩子接回去后,还时常打电话感谢衡东救助站工作人员,以前在家经常吵架的父女俩,现在变化很大,沟通更多了,相处更好了。

  “保护孩子身体,更要呵护心灵。”在帮扶未成年人的过程中,刘双喜感触很深:“未成年人的需求要被看见,未成年人的声音要被听见,这样他们的成长环境才能更好更美。”

  从“单打”到“抱团”

  社工服务要把触角延伸,才能帮助更多人。

  在这个方面,刘双喜做了很多探索。

  2018--2019年,当时城区各小学下午四点半就放学了。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刘双喜带领团队与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合作,在蒸湘区南三角线社区开设了4个学期的“430学堂”。

  这个“430学堂”的开设课程有点不一样,不仅包括课后作业辅导、学习技巧培训、自我管理等方面,还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定期与他们的家长沟通,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两年下来,学生成绩提高了,对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430学堂”之后,刘双喜开始成立志愿者团队。“社工需要从业资格证,专业性更强,但志愿者覆盖面更广,公益需要抱团,才能优势互补,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

  此外,刘双喜还不断创新社工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微信群和社区论坛,方便服务对象实时交流和互助,提供更贴近服务对象需求的服务,还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健康讲座和心理辅导活动。

  刘双喜说:“无论是单打还是抱团,助人永远是我们团队的主题,从保护到呵护,从呵护向更多方面发展,我们这群活跃在基层一线的社工,正助力未成年人服务迈向多样化。”
【编辑:唐锦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