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衡阳 我的奋斗丨胡双林:发展肉牛养殖让乡村振兴“畜”势勃发
衡阳日报11月27日讯(记者邹毅)“黑麦草耐寒能力强,比较适合在我们这里冬天种植。同时,这种草的适应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也不高,草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深受家禽家畜的喜爱......”近日,在衡山县长江镇侨兴村,妇联主席胡双林正指导村里的养牛大户种植黑麦草。
据了解,侨兴村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既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上规模的产业,发展较为迟缓,农民收入也不稳定,年轻村民基本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中年村民靠打零工和种植水稻过日子。
胡双林作为村干部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先后组织了村里的年轻党员去外地的蘑菇、西兰花、油茶等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但大家认为这些产业不大符合实际。
后来,她与其他村干部走访村民了解到,大家都有跟着她一起养牛的强烈愿望。经过进一步的市场分析,先后有欧志平、曹希跃、胡中元等5户村民相继建起了养牛场。同时,她承诺村民按不低于股金的8%进行分红,村民均可入股。如果不愿入股想自主创业养牛的,无偿提供牧草种苗和养牛技术。
胡双林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壮大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壮大粮食、畜禽、油茶等八大百亿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精细农副产品主供基地。这些指导性意见,为我们侨兴村进一步扩大养殖肉牛规模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党员、村干部、市人大代表的胡双林,无论是从场地设计到小牛选购,再到养殖过程,她都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村民。
现在,侨兴村在胡双林的带领下,全村的肉牛养殖规模达到300余头,人均年收入提高了1.5万元。看到村民们越来越丰厚的收益,胡双林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需因地制宜,要把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才能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
据了解,侨兴村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既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上规模的产业,发展较为迟缓,农民收入也不稳定,年轻村民基本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中年村民靠打零工和种植水稻过日子。
胡双林作为村干部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先后组织了村里的年轻党员去外地的蘑菇、西兰花、油茶等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但大家认为这些产业不大符合实际。
后来,她与其他村干部走访村民了解到,大家都有跟着她一起养牛的强烈愿望。经过进一步的市场分析,先后有欧志平、曹希跃、胡中元等5户村民相继建起了养牛场。同时,她承诺村民按不低于股金的8%进行分红,村民均可入股。如果不愿入股想自主创业养牛的,无偿提供牧草种苗和养牛技术。
胡双林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壮大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壮大粮食、畜禽、油茶等八大百亿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精细农副产品主供基地。这些指导性意见,为我们侨兴村进一步扩大养殖肉牛规模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党员、村干部、市人大代表的胡双林,无论是从场地设计到小牛选购,再到养殖过程,她都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村民。
现在,侨兴村在胡双林的带领下,全村的肉牛养殖规模达到300余头,人均年收入提高了1.5万元。看到村民们越来越丰厚的收益,胡双林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需因地制宜,要把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才能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