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正:用研学带动家乡发展

  文/谭诗雨

  图/敖文景 实习生陈宇佳 黄蓉

  3月的洣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有些安静。穿着笔挺西装的单正走在路上和员工们一起商量着如何对基地进行再次升级,准备迎接5月研学高峰期的到来。


  ▲单正与员工讨论

  从杭州一家建筑公司的董事长助理到家乡研学基地的负责人,30岁的单正做出了别人意想不到的选择。当问起为何要离开美丽的杭州,选择回乡创业时,他说:“想家了!”

  不再漂泊,他回到了家乡

  1988年出生的单正,19岁就外出打工了。一步步从基层做起,后成为杭州一家建筑公司的董事长助理,年收入上百万元。高收入的背后是独在异乡漂泊的孤单感。

  听闻在外工作的家人朋友陆续回到家乡发展,单正也心动了,渐渐萌生了回家的念头。2017年,单正回老家衡东办事,在一次跟家人的聊天中他下定决心放弃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回到家乡发展。“我是农民的儿子,还是想回到农村发展。”

  2018年,回到衡东的单正,最初打算和家人一起经营洣江生态园,从事农业生产。但和家人、朋友们认真分析考察后,单正最终选择了教育研学实践基地项目。


  ▲洣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我对教育行业完全不了解,研学基地和我之前从事的行业也完全不一样,是有次跟朋友聚会聊到这个事,他建议我做的。”单正笑着说。2018年,研学在衡阳刚刚兴起,国家对研学也非常重视,发展前景良好。单正经过认真地考察后,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运营的项目。在跟家人交流讨论后,研学项目获得了一致认同和支持,于是投资800万,打造了洣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研学基地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分三期建设,一期投入的800万元资金建设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基地聘请专业的研学导师团队、湖南农大科研团队进行课程开发。为了提升基地的师资力量,研学基地外聘专业的老师对当地待业年轻人进行培训,现已培训110余人,其中转化为基地专聘工作人员20余人。单正说,研学基地今年预计将接待5万余人。

  通过研学助力家乡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行业的“小白”,单正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他首先去了全国研学试点城市西安调研,了解其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课程,后又去了长沙、武汉等研学教育项目发展良好的城市。

  为了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单正经常是听到哪里有专家,就会去拜访请教。近的地方便开车去,最长一次开了17个小时车;远的城市便坐火车,最累的一次坐飞机、转高铁、挤地铁,在不同的城市中穿梭。有时,单正还会将外地的专家请到自家研学基地来现场指导。经过一年的努力,2019年,洣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被衡阳市教育局评为第一批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区

  在运营研学基地的过程中,单正慢慢喜欢上了“研学”。研学课程是聘请专业的研学导师团队设计的,但单正觉得自家研学基地不止要学习外面的好课程,还要和本地的文化产业相结合,要讲好衡东故事,打造自己的特色课程。他说:“衡东有罗荣桓元帅这么好的典型人物,有洣江生态园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不把这些融入到研学课程中去!”在单正的提议下,课程团队设计了与罗荣桓故居相结合的红色国防教育、与生态农耕相结合的劳动教育。


  ▲单正与老农交流

  单正告诉笔者,研学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课堂外以外的知识。参观罗荣桓元帅故居,感受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了解禁毒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辨识毒品危害,保护自身安全;走近田间地头,体验苗木嫁接、耕田种地的辛苦。从而,让学生们在研学中学习劳动技能,传承红色基因。

  去年受到疫情影响,单正研学基地的客流量并不理想,但他并不没有放弃,而是对基地的课程和基础设施进行了再升级。他希望通过研学旅游,更好地宣传衡东,带动洣江生态园周边的发展以及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单正说,现在家乡有这么好的政策支持,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带着在外学到的知识、本领,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王丹 责编: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