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里社区:巧用“微载体” 做好大文章
记者周琪
“文明创建都是为了大家,所以大家的每一份付出,都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证明。”近日,在前进里社区的会议室里,一场由社区牵头居民代表参与的文明创建动员会正在召开,会上,社区党总支书记雷仪群一边倾听群众诉求,一边号召居民代表继续为辖区创文再出把力。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社区既是利益交汇点,又是矛盾聚集点。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前进里社区在“微”字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一核三微”社区治理改革,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贯穿于各项工作。这种社区“微载体”工作法已于2020年6月被省民政厅作为第三批优秀社区工作法在全省推广。
抓实党建核心引领社区治理
5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珠晖区东风街道的前进里社区,感觉这里的文明气息犹如阵阵清风,扑面而来。一走进社区,文化墙上“文明好社区,前进新时代”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这简单而朴实的八个字,也是前进里社区工作人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雷仪群介绍,一直以来,社区以党建为抓手,务实重做,狠抓落实,为社区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近年来,前进里社区建立健全“一核引领”的组织架构,搭建党建服务民生的坚强堡垒,让“红色细胞”渗透至社区治理的各个角落。不仅吸纳辖区13个坐落单位加入社区“大党委”,形成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还设立7个网格党支部,89名党员全部下沉网格,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区。
同时,社区还把党支部建设与疫情防控、创文创卫、棚改旧改、社会民生等工作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首创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作战图,并在全市各村、社区推广使用。(下转第二版②)
(上接第一版②)
完善微机制释放大能量
作为老旧小区,无物业的小区较多,楼道堆积物问题一直是个难题。为此,前进里社区建立了“1+1+2”党建工作机制和党建管理服务队伍(即1名网格党小组长、1名街道联点领导、2名网格员),还按照“1+X”模式,组建了义务巡逻义工型、文化宣传讲座型、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型等5个功能型党小组,推行三级楼栋长管理工作机制,明确三级治理权责,将社区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小区管家”应运而生。
社区党组织通过推行教育培训联抓、社区服务联动、社区治安联防、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创、文体活动联办,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基础设施共用、思想教育共抓、党员队伍共管、志愿服务共有、文明社区共建的“六联六共”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蓄水池”和“孵化器”作用,初步形成了“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小区治理格局。
先后组建了法律援助志愿队、义务巡逻志愿队、家政服务志愿队等7支“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伍。利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积极举办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日常清理楼院卫生、开展多种类型知识讲座、慰问帮扶困难家庭......真正实现“天天有人气,四季有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让社区群众感受到了小康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要说变化,我们住帝景苑小区的人最有体会。”居民朱宋英笑着说,住在小区几十年了,亲眼见到社区这两年巨大的变化,“原来院中车辆乱停乱放,地面坑坑洼洼......现在你看,老旧楼院穿上了新衣,车辆有序摆放,院子干净整洁了。”眼看社区环境越来越好,朱宋英心里越来越高兴。
搭建微平台架起连心桥
依托支部QQ群、微信群、社区公众号、楼栋长群等载体,畅通居民群众、党员意见反馈渠道,收集社区建设意见,成为广大群众了解党建动态、关注社区发展的重要窗口。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微课堂,前进里打造了“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律、讲技术”的“六讲”特色品牌,实现居民教育从“课桌后”走向“讲台前”,变“听人讲”为“我来讲”,不断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近三年来,“小巷讲坛”已开展活动160余次,480多名党员群众登上了“小巷讲坛”。
依托“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辖区爱心企业,在小区开展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免费理发、温馨陪聊、家政服务等贴近居民生活的专项服务,把民生实事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不断推进小区管理规范化、活动丰富化、环境优美化、服务常态化。
这些细微的行动,都化成用爱构筑的连心桥,将社区和居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满足微心愿服务大民生
走进社区办事大厅,就看到由一张张粉红色、嫩绿色的心形小卡片装点成的“心愿墙”,记者在“心愿墙”上发现,已经有很多居民在墙上写下了“微心愿”。不等记者开口,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就介绍起来,微心愿认领计划既是在为居民做实事,又是一个走心的小举动。谁需要帮助,都可以写下来,贴到心愿墙上,工作人员根据心愿墙上的需求,组织在职党员或社区志愿者担任“圆梦使者”,认领“微心愿”,帮助居民解决一些“没空做、无力做、做不好”的一些小事情。
“一面心愿墙,架起了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一张便签纸,让人很感动。”“衡阳群众”志愿者段广荣聊起这项活动,颇为感慨。之前,他就认领了帮助社区刘阿姨更换水管微心愿。刘阿姨因肢体残疾一直瘫痪在床,近期老伴又不在家,家里的水管断裂,一直漏水,为此,她委托社区为她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并贴到“心愿墙”上。不到一天,段广荣便主动为她更换了水管。
自2020年5月开辟“微心愿墙”以来,为居民兑现微心愿400余件。此外,前进里社区还采用了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用“小网格”服务“大民生”,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平安社区,并在全区率先成立首个智慧社区,形成“10分钟便民服务圈”。
通过这些扎实工作,党员的“辛苦指数”有效转化为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去年该社区居民上访诉求下降了76.6%,案件发生率下降69.3%,社区环境大幅改善,居民群众笑容更多了,对党和政府越来越满意了!
“文明创建都是为了大家,所以大家的每一份付出,都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证明。”近日,在前进里社区的会议室里,一场由社区牵头居民代表参与的文明创建动员会正在召开,会上,社区党总支书记雷仪群一边倾听群众诉求,一边号召居民代表继续为辖区创文再出把力。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社区既是利益交汇点,又是矛盾聚集点。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前进里社区在“微”字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一核三微”社区治理改革,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贯穿于各项工作。这种社区“微载体”工作法已于2020年6月被省民政厅作为第三批优秀社区工作法在全省推广。
抓实党建核心引领社区治理
5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珠晖区东风街道的前进里社区,感觉这里的文明气息犹如阵阵清风,扑面而来。一走进社区,文化墙上“文明好社区,前进新时代”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这简单而朴实的八个字,也是前进里社区工作人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雷仪群介绍,一直以来,社区以党建为抓手,务实重做,狠抓落实,为社区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近年来,前进里社区建立健全“一核引领”的组织架构,搭建党建服务民生的坚强堡垒,让“红色细胞”渗透至社区治理的各个角落。不仅吸纳辖区13个坐落单位加入社区“大党委”,形成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还设立7个网格党支部,89名党员全部下沉网格,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区。
同时,社区还把党支部建设与疫情防控、创文创卫、棚改旧改、社会民生等工作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首创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作战图,并在全市各村、社区推广使用。(下转第二版②)
(上接第一版②)
完善微机制释放大能量
作为老旧小区,无物业的小区较多,楼道堆积物问题一直是个难题。为此,前进里社区建立了“1+1+2”党建工作机制和党建管理服务队伍(即1名网格党小组长、1名街道联点领导、2名网格员),还按照“1+X”模式,组建了义务巡逻义工型、文化宣传讲座型、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型等5个功能型党小组,推行三级楼栋长管理工作机制,明确三级治理权责,将社区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小区管家”应运而生。
社区党组织通过推行教育培训联抓、社区服务联动、社区治安联防、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创、文体活动联办,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基础设施共用、思想教育共抓、党员队伍共管、志愿服务共有、文明社区共建的“六联六共”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蓄水池”和“孵化器”作用,初步形成了“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小区治理格局。
先后组建了法律援助志愿队、义务巡逻志愿队、家政服务志愿队等7支“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伍。利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积极举办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日常清理楼院卫生、开展多种类型知识讲座、慰问帮扶困难家庭......真正实现“天天有人气,四季有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让社区群众感受到了小康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要说变化,我们住帝景苑小区的人最有体会。”居民朱宋英笑着说,住在小区几十年了,亲眼见到社区这两年巨大的变化,“原来院中车辆乱停乱放,地面坑坑洼洼......现在你看,老旧楼院穿上了新衣,车辆有序摆放,院子干净整洁了。”眼看社区环境越来越好,朱宋英心里越来越高兴。
搭建微平台架起连心桥
依托支部QQ群、微信群、社区公众号、楼栋长群等载体,畅通居民群众、党员意见反馈渠道,收集社区建设意见,成为广大群众了解党建动态、关注社区发展的重要窗口。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微课堂,前进里打造了“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律、讲技术”的“六讲”特色品牌,实现居民教育从“课桌后”走向“讲台前”,变“听人讲”为“我来讲”,不断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近三年来,“小巷讲坛”已开展活动160余次,480多名党员群众登上了“小巷讲坛”。
依托“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辖区爱心企业,在小区开展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免费理发、温馨陪聊、家政服务等贴近居民生活的专项服务,把民生实事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不断推进小区管理规范化、活动丰富化、环境优美化、服务常态化。
这些细微的行动,都化成用爱构筑的连心桥,将社区和居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满足微心愿服务大民生
走进社区办事大厅,就看到由一张张粉红色、嫩绿色的心形小卡片装点成的“心愿墙”,记者在“心愿墙”上发现,已经有很多居民在墙上写下了“微心愿”。不等记者开口,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就介绍起来,微心愿认领计划既是在为居民做实事,又是一个走心的小举动。谁需要帮助,都可以写下来,贴到心愿墙上,工作人员根据心愿墙上的需求,组织在职党员或社区志愿者担任“圆梦使者”,认领“微心愿”,帮助居民解决一些“没空做、无力做、做不好”的一些小事情。
“一面心愿墙,架起了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一张便签纸,让人很感动。”“衡阳群众”志愿者段广荣聊起这项活动,颇为感慨。之前,他就认领了帮助社区刘阿姨更换水管微心愿。刘阿姨因肢体残疾一直瘫痪在床,近期老伴又不在家,家里的水管断裂,一直漏水,为此,她委托社区为她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并贴到“心愿墙”上。不到一天,段广荣便主动为她更换了水管。
自2020年5月开辟“微心愿墙”以来,为居民兑现微心愿400余件。此外,前进里社区还采用了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用“小网格”服务“大民生”,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平安社区,并在全区率先成立首个智慧社区,形成“10分钟便民服务圈”。
通过这些扎实工作,党员的“辛苦指数”有效转化为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去年该社区居民上访诉求下降了76.6%,案件发生率下降69.3%,社区环境大幅改善,居民群众笑容更多了,对党和政府越来越满意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