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龙:外贸商人回乡种田,靠这个方法亩产值高达万元
文/陈曦 实习生李娜
图/周围 实习生陈宇佳
从退伍军人到一名外贸行业的成功商人,周海龙花了18年的时间。然而,从一名商人转型为一个职业农民,他只不过是经过了几天的深入思考。

▲航拍龙虾养殖基地
周海龙是衡南县三塘镇前进村人。如今,他创办的衡南县满江红种养专业合作社有近2000亩的养殖基地,覆盖三塘、硫市、茶市、铁丝塘4个镇,带动800余户农户走上种养致富的道路。
探索稻虾生态种养模式
亩产值高达万元
1999年,从部队退伍的周海龙怀揣着梦想与抱负,坐上绿皮火车,踏上了南下的寻梦之旅。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专注于皮革贸易出口。经过10多年的风雨洗礼,在东莞闯出了一片天地。
“我读完书就去部队当兵了,从来没有下地干过活。”周海龙说,回来探亲的时候,看到老家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而且许多良田都已经抛荒了,觉得很痛心。2015年,36岁的周海龙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选择从东莞回到家乡重新创业。

▲满江红生态龙虾养殖基地
经过一番市场考察和系统学习,周海龙与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衡南县满江红种养专业合作社,探索稻虾生态种养模式。
刚开始养龙虾那会儿,周海龙既有来自家人、朋友的不理解的压力,还面临各种技术难题。而且当地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怎么养龙虾,很多活就只能靠自己干。遇到技术困难,周海龙就去找专家;设施不完善,周海龙就自掏腰包修路、修水渠。他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专业、细致,只有你用心了,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稻虾生态种养田
好在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不到一年的时间,满江红种养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生态龙虾养殖基地,平均每亩水田稻谷的收益达到2000余元,每亩虾产量120公斤以上,收益3000余元,比单一种植水稻收益高出数倍。合作社还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水产健康示范养殖场”称号。
初尝稻虾生态种养成果的周海龙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选择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从最初80多亩的小规模养殖到如今覆盖4个镇共2000多亩的养殖基地。近几年,周海龙又在稻虾生态种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稻虾连作、稻鳖共生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龙虾年产量达到了20万斤,每亩产值高达万元。“我应该是有点当农民的天赋的,虽然之前在广东发展得很好,但是没有归属感,回来之后,我才发现农村更适合我。”
带动农户800余户
携手共唱“增收致富曲”
为帮助更多的农户改变传统的种粮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周海龙每年都会组织农户进行2--4次免费集中培训,实地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合作社为他们提供虾苗、养殖技术,甚至还包销售,帮助农户彻底消除后顾之忧。

▲周海龙正打包客户所需的龙虾产品
截至目前,满江红种养专业合作社有了1000余加盟户,在衡南县直接带动了800余户农户,累计养殖面积已突破两万亩。
同时,在龙虾养殖过程中,周海龙通过招零工的方式为农户提供就业机会。每年到了出虾的季节,村里的农户也能到基地工作,每月能赚到3000多元。
2018年,满江红合作社在全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获得衡阳市工商联表彰。他在铁丝塘镇江水村推出“稻虾连作”产业扶贫项目,将300亩养殖基地对接当地贫困户,利用扶贫贴息小额贷款提供资金,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供销渠道,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周海龙夫妇整理货架上当地的扶贫农产品
2019年,周海龙荣获衡南县脱贫攻坚“最美扶贫人物”称号。他说:“我回乡创业就是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政府为我们这些创业者提供了好的学习平台,更加坚定了我带领农户共同致富的决心。”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周海龙积极支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铁丝塘镇红旗村、江水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先后投入20余万元为两村修便道、清水沟,还修筑了两条铺石子的机耕道和两座桥。

▲饲用龙虾粉的制备工艺的龙虾头
现在,周海龙成为了一名小龙虾养殖领域的“创新者”,他联合高校开展“饲用龙虾粉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的项目,将龙虾头“变废为宝”,变成养鸡饲料的原料。下一步,他将完善龙虾粉的相关研究,将产学研基地做得更专业。同时,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企业含金量。
未来虽未可知,但有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在农村创业的这些年,周海龙深切地感受着家乡的变化,他说,农村的广阔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图/周围 实习生陈宇佳
从退伍军人到一名外贸行业的成功商人,周海龙花了18年的时间。然而,从一名商人转型为一个职业农民,他只不过是经过了几天的深入思考。
▲航拍龙虾养殖基地
周海龙是衡南县三塘镇前进村人。如今,他创办的衡南县满江红种养专业合作社有近2000亩的养殖基地,覆盖三塘、硫市、茶市、铁丝塘4个镇,带动800余户农户走上种养致富的道路。
探索稻虾生态种养模式
亩产值高达万元
1999年,从部队退伍的周海龙怀揣着梦想与抱负,坐上绿皮火车,踏上了南下的寻梦之旅。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专注于皮革贸易出口。经过10多年的风雨洗礼,在东莞闯出了一片天地。
“我读完书就去部队当兵了,从来没有下地干过活。”周海龙说,回来探亲的时候,看到老家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而且许多良田都已经抛荒了,觉得很痛心。2015年,36岁的周海龙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选择从东莞回到家乡重新创业。
▲满江红生态龙虾养殖基地
经过一番市场考察和系统学习,周海龙与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衡南县满江红种养专业合作社,探索稻虾生态种养模式。
刚开始养龙虾那会儿,周海龙既有来自家人、朋友的不理解的压力,还面临各种技术难题。而且当地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怎么养龙虾,很多活就只能靠自己干。遇到技术困难,周海龙就去找专家;设施不完善,周海龙就自掏腰包修路、修水渠。他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专业、细致,只有你用心了,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稻虾生态种养田
好在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不到一年的时间,满江红种养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生态龙虾养殖基地,平均每亩水田稻谷的收益达到2000余元,每亩虾产量120公斤以上,收益3000余元,比单一种植水稻收益高出数倍。合作社还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水产健康示范养殖场”称号。
初尝稻虾生态种养成果的周海龙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选择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从最初80多亩的小规模养殖到如今覆盖4个镇共2000多亩的养殖基地。近几年,周海龙又在稻虾生态种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稻虾连作、稻鳖共生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龙虾年产量达到了20万斤,每亩产值高达万元。“我应该是有点当农民的天赋的,虽然之前在广东发展得很好,但是没有归属感,回来之后,我才发现农村更适合我。”
带动农户800余户
携手共唱“增收致富曲”
为帮助更多的农户改变传统的种粮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周海龙每年都会组织农户进行2--4次免费集中培训,实地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合作社为他们提供虾苗、养殖技术,甚至还包销售,帮助农户彻底消除后顾之忧。
▲周海龙正打包客户所需的龙虾产品
截至目前,满江红种养专业合作社有了1000余加盟户,在衡南县直接带动了800余户农户,累计养殖面积已突破两万亩。
同时,在龙虾养殖过程中,周海龙通过招零工的方式为农户提供就业机会。每年到了出虾的季节,村里的农户也能到基地工作,每月能赚到3000多元。
2018年,满江红合作社在全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获得衡阳市工商联表彰。他在铁丝塘镇江水村推出“稻虾连作”产业扶贫项目,将300亩养殖基地对接当地贫困户,利用扶贫贴息小额贷款提供资金,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供销渠道,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周海龙夫妇整理货架上当地的扶贫农产品
2019年,周海龙荣获衡南县脱贫攻坚“最美扶贫人物”称号。他说:“我回乡创业就是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政府为我们这些创业者提供了好的学习平台,更加坚定了我带领农户共同致富的决心。”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周海龙积极支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铁丝塘镇红旗村、江水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先后投入20余万元为两村修便道、清水沟,还修筑了两条铺石子的机耕道和两座桥。
▲饲用龙虾粉的制备工艺的龙虾头
现在,周海龙成为了一名小龙虾养殖领域的“创新者”,他联合高校开展“饲用龙虾粉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的项目,将龙虾头“变废为宝”,变成养鸡饲料的原料。下一步,他将完善龙虾粉的相关研究,将产学研基地做得更专业。同时,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企业含金量。
未来虽未可知,但有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在农村创业的这些年,周海龙深切地感受着家乡的变化,他说,农村的广阔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