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丨曾恩:90后“娃娃干部”成为家乡最年轻的“当家人”

  文/陈曦

  图、视频/张志伟


  ▲倾听群众心声,为民办实事

  “阿姨,你最近身体怎么样?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忙,你尽管讲。”在衡阳县大安乡延寿村综合服务中心,“90后”村支书曾恩正与村民有说有笑地拉着家常。

  体型单薄,稚气未脱的脸上总挂着笑容,举手投足间富有朝气,穿着朴素大方,鞋上还沾着湿软的泥土,年轻得与古老的村庄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村里遇上谁都能聊上两句,这是延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曾恩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辞去高薪勇敢“逆行”

  “90后”女村支书回乡逐梦

  1990年出生的曾恩,是土生土长的延寿村人。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22岁的她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南下入粤,成为成千上万“广漂”中的一员。在广州打拼的三年,凭借着勤奋和敬业,她一步步从一名普通销售晋升成为了店长。

  虽然有了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但她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发展。“每次回村探亲,村里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曾恩说,在外漂泊的几年,活力焕发的大都市和“空荡荡”的家乡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她很不是滋味。把家乡建设好的种子,在她心中慢慢发芽。


  ▲曾恩与养殖户一起察看青蛙养殖基地

  在慎重考虑后,2015年,曾恩毅然辞去广州的工作,回到家乡延寿村,决心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见识过大都市的繁华与竞争,曾恩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所以回家乡后,她选择先沉下心来“充电”,潜心学习提升自己。经过一年多日以继夜的精心准备,2017年,曾恩顺利通过成人高考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学习。

  毕业后,她开始了在家乡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了衡阳县紫竹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每天为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低保对象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社工工作为曾恩迅速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培养了她与群众沟通协调的能力。2020年11月,她开始担任延寿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衡阳县最年轻的女村支书。2021年3月,曾恩通过选举当选为延寿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掌管”起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

  “白+黑”“5+2”

  助推村级产业实现从“零”到“有”

  “90后”的曾恩走马上任后,一改往日村民心中“老书记”的刻板印象,扑面而来的是活力与朝气。但同时外界也不断传来质疑的声音:“90后能当好我们的家吗?”为了改变群众给她贴上的“娃娃干部”标签,曾恩只能加班加点地干,用勤奋和实干争取群众的肯定与信任。


  ▲农户在稻田里忙活

  “农村工作琐碎繁杂,大事没有,小事不断。”曾恩说,村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多,工作很细碎,“白+黑”“5+2”是工作常态,两个年幼的孩子只能交给母亲照顾。渐渐的,曾恩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改变了村民对她的看法。“这个小妹几很不错!做事很负责、很扎实。”56岁的村妇女主任聂爱云这样评价曾恩。作为天天打交道的“工作伙伴”,曾恩的进步被聂爱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村里的沃柑园

  延寿村属丘陵地区,水利设施落后,周边没有可直接供水的水库,只能依靠村里的几口池塘、几条水渠解决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因为地形的限制、水资源的匮乏,且没有后盾单位帮扶,延寿村曾是“零产业村”,村民们多以传统耕种为生。2019年,村里响应国家号召,依靠政策扶持,起步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目前,延寿村共有200余亩油茶林、50亩沃柑园以及20亩青蛙养殖基地。


  ▲青蛙养殖基地

  由于缺水和经济效益等问题,农户们都不愿意种植双季稻,村里的水田全是单季稻,还有不少抛荒田。为改变这一现象,曾恩带着村支两委的干部,多次挨家挨户上门与农户直接沟通,耐心讲解补贴政策,化解农户的疑虑。终于,在2021年4月,延寿村双季稻生产实现“零”的突破,所有抛荒田也全部复垦复种。

  与家乡共同成长

  让村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村里条件不好,年轻人大多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曾恩说,目前留在延寿村的年轻人不到10%,村庄“老龄化”“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她想转变这样的局面,这也是她回家乡的初衷。


  ▲修缮的水渠

  乡村要振兴,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目前,延寿村的硬化、亮化工程基本完工。村干部们垫钱新建的水塔也即将开始动工,建成后可解决村里7组村民的饮水问题。同时,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即将进入水泥铺设阶段。在曾恩和其他村支两委干部的努力下,延寿村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准备开发成文化旅游景区的邹岗山

  可是,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谈及延寿村下一步的规划,曾恩表示,在巩固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引进其他品种的果苗,扩大种植面积。除此之外,延寿村将联合邻近的育塘村和邹岗村,共同将西面的邹岗山打造成为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让村民们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家乡创业、就业。

  “村里给了我当家的机会,我不能辜负大伙儿的信任。”曾恩对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感情。未来,她希望能把延寿村建设成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让村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编辑:王丹 责编: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