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转折时期的衡阳工农武装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转折时期,衡阳人民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领导下,在敌人的疯狂屠杀面前,中共湘南特委、衡阳县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立即采取应变措施,化整为零,分散转移,巩固和发展农村阵地,同反动派进行不懈的斗争。随后,中共衡阳地方组织领导的工农游击武装斗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给反动派以沉重打击。

  其主要武装斗争部队有:

  一、衡北游击师

  1927年6月初,回到北乡妙溪坚持斗争的县农协执委肖觉先、戴今吾等人,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妙溪紧急会议精神,决定以妙溪为中心,建立工农游击武装,用梭镖、大刀、鸟铳同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0月初,农民队伍正式命名为“衡北游击师”。19日夜晚,在中共湘南特委和衡阳县委的部署下,“衡北游击师”在妙溪、麻町、月山、神皇、江柏堰、国清、界牌、石头桥,以及衡山南岳周围百里的地区、发动农民群众,联合举行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

  二、工农革命军第八师

  1927年9月初,衡阳县委委员罗子平与刘禹谟等在南乡井头召开党员紧急扩大会,成立中共南乡特区委员会,刘禹谟任书记。深入发动群众,筹建革命武装,打击反革命的嚣张气焰,以武装保卫革命。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公历2月22日),工农革命军第八师在南乡寺宣布成立。

  三、桐梓山工农游击队

  1927年秋,东乡桐梓山何炳林利用帮会的形式,组织300多农民群众开展活动。共产党员李育松前往宣传发动,改编为农民游击队,李育松任队长,活动于衡阳、耒阳、常宁三县的边界地区。1928年1月26日,水口山矿党支部书记宋乔生根据湘南特委指示,领导工人起义,以桐梓山游击队为外援,里应外合。参加起义的工人队伍804人奔赴桐梓山,与李育松游击队汇合后,成立了桐梓山工农游击队。

  四、工农革命军九师三团

  1927年12月,何寅修、屈森澄来西渡组建工农游击武装,恢复和发展西渡第九支部,以此为基础,将组织向周围的英陂、西湖、演陂、九里渡、牌楼冲等地扩展,同时又与朱克敏、宁智等人在大云组建的润身堂支部联系,成员迅速增加。不久台源寺的共产党员刘宝堂率领的一支60多人的队伍,也与第九支部实行联合,声威大振。1928年2月7日,工农革命军第九师第三团在西渡正式成立。

  五、工农革命军第七师

  1928年2月16日,工农革命军九师三团奉命开赴将军庙矮子岭宋香林家,与肖觉先率领的衡北游击师余部汇合,改编为衡阳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各地农民纷纷报名参军,队伍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4月10日,工农革命军第七师1000多人在西渡灵官庙举行声势浩大的向南岳进军的誓师大会。会后兵分两路向南岳进发,沿途捣毁了团防局,镇压了反动派。

  (记者伍施施整理资料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编辑:唐锦 责编: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