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北农工会:“农运”薪火耀三湘

点击查看原图

  衡阳日报2月22日讯(记者莫雄飞)在衡山这片土地上,留下过许许多多的红色印迹,农历牛年前夕,记者驱车来到位于衡山县的革命旧址----康王庙,探寻百年前岳北农民轰轰烈烈闹农运的那段光辉历史。

  康王庙位于衡山县城风光秀美的湘水河边,百年前,这里曾是中共衡山地方委员会的办公地,毛泽东1927年1月来衡山考察农民运动时,也曾在此居住和办公,随后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现如今,这座古老的、面积不大的革命旧址,已被当地政府修葺如旧,并更名为“湖南省农民运动史实陈列馆”,作为该县的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

  在陈列室内,跟随着讲解员的口述,当年岳北农民如火如荼闹革命的场景,一幕幕清晰地呈现在记者眼前----

  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后,全国建立了三处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成立时间最早;广东海陆丰农民协会声势、规模最大;而衡阳衡山岳北农工会,则是工农携手闹革命在全国的第一例。

  衡山岳北位于南岳衡山北麓,是民国时期湖南首位“民选省长”、大军阀、湘军总司令赵恒惕的“胞衣地”,当时的岳北人民深受其害,民不聊生。1922年,岳北人民受安源煤矿、水口山铅锌矿工人胜利大罢工的影响和启发,看到了翻身得解放的光明前景。

  1923年4月,受毛泽东和湘区委员会的选派,共产党员刘东轩和谢怀德带着革命的火种,从水口山回到家乡,擂响了农民运动的战鼓。1923年9月16日,象征“工农携手革命”的岳北农工会正式成立,会议当天有数千人参加,会址就设在刘捷三公祠。

  岳北农工会成立后,根据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作出“不准囤积居奇,阻止谷米出境”的决定。大地主胡育嘉、刘碧臣等不顾人民疾苦,将囤积的谷米偷运到长沙等地卖高价,岳北农工会率领两千多农民赶至晓岚港,展开了阻禁运动,并将收缴的谷米全部平粜给了农民。农民们欢欣鼓舞,岳北农工会因此声威远震,不仅当地农民积极响应,毗邻的衡阳、湘潭、湘乡等县的农民也纷纷加入,仅三个月时间,会员就发展至10万余人。

  岳北农工会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也让赵恒惕惊恐万分。1923年11月25日,赵恒惕派兵镇压岳北农工会,焚毁了岳北农工会会址,抓捕了70多名农工会会员,枪杀了农工会4名骨干会员。

  毛泽东对岳北农工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衡山岳北农工会成立不足3个月,虽然被赵恒惕用武力扼杀了,但岳北农工会诞生的意义较法国巴黎公社并不逊色。这是中华大地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之一,是湖南农民运动的先声。她在广大农民中传播的火种必然很快蔓延三湘四水。湖南农村大革命的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1925年6月,中共湘南特委选派进步教师刘爱农等,回家乡衡山建立了党组织,衡山农民运动秘密兴起。

  岳北农工会成立后,在政治上,严惩土豪劣绅;在经济上,普遍实行减租减息和不准土豪劣绅随意退租;在文化上,创办了农民夜校,培训了大批农运骨干,并且成立了剧社,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向农民传播革命思想。妇女解放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如剪发、放脚等。“白果地方的女子们,结队拥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族尊老爷们只好听她们的便!”这个岳北妇女闹祠堂的典故,至今仍被白果人所津津乐道。

  百年光阴虽已远逝,但岳北农运的历史却值得铭记,“岳北精神”值得弘扬。“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数次重修刘捷三公祠与康王庙,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供后人参观、瞻仰,当年衡山农民运动时的武器和文献资料也都得以搜集、整理并完好保存。”衡山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熊仲荣介绍,“这些年来,到这两处遗址参观和了解红色历史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年接待人数都在20万人以上。”

  巍巍衡岳,涛涛湘水。今日的衡山,早已告别百年前积贫积弱的旧模样。今日衡山人,正步履如飞,踏着红色足迹奋力奔跑在“十四五”的征程上,他们努力发扬先辈们敢想敢干、勇于进取、不屈不挠的“岳北精神”,誓要把脚下这片红色沃土,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生态宜人、幸福和谐的新家园。
【编辑:谭诗雨 责编: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