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锣对面鼓 实打实心贴心,看“屋场恳谈会”如何连接党心民心

  成新平

  由衡南发端,并推行全市的“屋场恳谈会”制度,在宣传宣讲、释疑解惑、排难解忧、凝心聚力上下功夫,通过学、看、讲、听、办五个环节,组织干部群众面对面学习,心贴心交流,实打实解决问题,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该做法分别被中央和湖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专题推介。7月下旬,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在衡阳召开,与会代表对我市依托“屋场恳谈会”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点赞我市为老百姓搭建了一个宣传议事和为民办实事的平台。

  换位思考:

  从老百姓的痛点难点破题

  来到“屋场恳谈会”的“首创之地”衡南县,县委领导满怀激情,叙述了他们的“首倡之为”。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干部却离群众远了。群众这样说干部:“五十年代摸得到脚,七十年代握得上手,现在只有电视镜头里看得到影了。”特别是老百姓遇到问题难找干部或找不到干部,一些诉求得不到解决,乃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群众上访率越来越高。而在干部方面,他们有的由于摸不到群众脉搏,好心给群众办事,群众却“不领情”,出现了“干部带头干,群众一边看”的现象。

  干群关系出现“两张皮”,“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主要原因是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反映的问题解决不及时,干部群众之间交流不密切。县里主要领导分析认为,作为基层干部,要站在群众角度办事情;作为群众,也应该站在干部角度想问题,多支持干部的工作。只有这样“换位思考”,干群关系才能改善。2019年11月,他们经过反复研究,从群众的痛点难点破题,很快形成共识:在全县推行“屋场恳谈会”制度,让干部沉下去,将民意带上来。

  衡南县委出台的文件这样界定,“屋场恳谈会”就是“不拘形式轻松谈,不定内容广泛谈,不限时间随意谈,不打板子敞开谈”,要求把“屋场恳谈会”开到全县的每一个村落。县委主要领导、县直各机关单位和各乡镇“一把手”率先行动,带头深入基层宣传宣讲,与群众交心换心。民意在群众家门口听取,矛盾在群众家门口化解,难题在群众家门口解决。

  创新形式:

  增强“屋场恳谈会”吸引力

  “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衡南“屋场恳谈会”在全县各地有序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力,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达到了“民感党恩、党聚民心”的效果。

  今年4月,市委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市推介衡南的“屋场恳谈会”经验,要求各县(市)区创新形式,将“屋场恳谈会”办成群众家门口党的理论的“学习会”、干部群众的“交心会”、为民办实事的“现场会”,实现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零距离”。

  “红色党史不能忘,救国救民共产党;屋场恳谈暖人心,万众一心奔小康......”7月23日,天刚断黑,衡山县福田乡白云村的“屋场恳谈会”开锣了。台上两位皮影艺人敲锣打鼓,亮开嗓子演唱,台下50多位村民搬来小板凳围坐成半圈。群众称赞这种“屋场恳谈会”形式活、接地气、合口味。

  为增强“屋场恳谈会”的吸引力,我市12个县(市)区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在“屋场恳谈会”召开之前,演绎红色故事,以文艺演唱进行“预热”。衡南的快板、衡山的皮影、祁东的渔鼓、衡东的花鼓戏、耒阳的“三句半”各显神通。“屋场恳谈会”不限场地,不拘形式,不限时间。党员干部用“群众语言”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村民代表对上级领导提出建议要求,基层干部逐条解答落实,在“一问一答”中拉近了距离,融洽了感情。

  形成特色:

  群众有问题就讲

  干部见困难就帮

  “屋场恳谈会”参会的都是县乡领导、相关站所负责人、村(社区)“两委”干部,是群众心中“能直接解决问题的人”。参会群众不限人数,不定发言人选。夜晚支个电灯泡,冬天摆盆炭火,夏天几台电扇,大家搬来凳子围成大半圈,“屋场恳谈会”开场。干部先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种养技术,为群众答疑解惑。紧接着,听群众提意见,你一言,我一语,心里有“疙瘩”和怨气,当面锣,对面鼓,群众提,干部记。

  “屋场恳谈会”虽然不拘形式,但参会干部必须精心准备,对政策理论、涉农难点、社情民意“三必熟”,对农村上访户、困难家庭、危重病人家庭、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离任村主干“五必访”,实行问题清单、台账管理、责任销号制。会后跟踪考核,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屋场恳谈会”要求在贫困村每季度召开1次,非贫困村每半年召开1次,跟踪落实,实行问题限时整改报告和限时办结制度,并纳入绩效考核,实行严格问责。

  通过看节目、学理论、讲政策、听意见、办实事,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至7月底,我市开展各类“屋场恳谈会”9200余场,参与群众43万人次,收集问题13854个,已解决问题8406个。

  注重效果:

  “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时尚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到了夏天,厕所蝇蛆成群,又臭又脏。这是我市部分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

  盛夏时节,走进衡阳县洪市镇明翰村村民夏忠广家,主人的旱厕已被蹲式抽水马桶所取代。他感慨万分:“拿到各级政府补贴后,我投工投劳,只花了600多元就将厕所改造好了。”

  在我市各个乡村角落,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已然形成风尚,改厕变“将就”为“讲究”,实现了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全市新(改)建农村户厕24.28万户,建设农村公厕244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

  “梨花落,梨子黄,乡镇干部为我们直播带货来帮忙。”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金甲梨园负责人吴力说,1500亩梨园成为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今年已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红如火、粉如霞、白如云......各种樱花竞相绽放,把农家装扮得分外美丽。常宁市罗桥镇干部到处“穿针引线”,让一家农牧公司落户庙山村,建起了“樱花园”,周边村民吃起了“旅游饭”。

  市民政系统推出“周末不打烊,为爱服务”活动;市城管执法局新建13座市民服务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息场所......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市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屋场恳谈会”的落脚点。聚焦学位、床位、车位、厕位、歇位“五位”建设,从群众高度关注的“小事”入手,花大气力将这些小事办好、办实。

  如今,群众遇到麻烦事不再牢骚满腹,一场场“屋场恳谈会”解开了他们的“心结”。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编辑:唐锦 责编: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