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贫困劳动力“内功”——衡南县人社局扶贫二三事
通讯员何越华 宁占福 实习生黄燕
近年来,衡南县人社局把扶贫和人社工作紧密结合,通过送就业平台、技能与服务上门,着力将贫困劳动力转化为脱贫生产力,注重扶智与扶志并举,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通过家门口就业走出困境。
家门口搭上“就业快车”
前不久的一天,笔者在衡南县泉溪镇喇叭堰村看到,村民罗为香正在为几棵植株锄草。
“这叫大雅柑,村里正在大面积种植,我帮忙料理这些作物赚取劳务费,收入比过去高多了。”罗为香一边锄草一边说,晶莹剔透的汗珠从她额头顺着脸庞滑落。
2000年,罗为香和丈夫耕作一亩稻田,辛苦劳作一年收入仅4000元左右。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被评为贫困户。她后来陆续生下两个小孩,丈夫又因摔伤疗养了半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和罗为香一样,县里还有不少贫困户,如何帮助他们?衡南县人社局通过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大型招聘活动、创建“扶贫基地”、认定“扶贫车间”、确定创业就业示范村、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一系列措施,精准解决贫困户务工难题。
“永富公司一成立,我和老公就应聘进来,每天给大雅柑施肥、锄草、杀虫,每年劳务收入8万元左右。”罗为香告诉笔者,她还抽空参加由县人社局和公司联合组织的大雅柑栽培技术培训班,逐步掌握了种植大雅柑的栽培技术,工作得心应手,去年已摘掉贫困户帽子。
贫困户变身“鸭司令”
近年来,衡南县就业服务中心强化技能培训,采取送培训上门的方式,让贫困劳动力学得一门手艺,在家就能挣钱,以一技之长稳步脱贫。
相市乡直壁村许小放就是众多接受技术培训的贫困户之一。他今年54岁,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干些搬砖挑沙之类的体力活,一年下来仅攒1万多元钱。随着年龄增大,体力活干不动了,还要照顾一家老小,许小放的“贫困帽”一直摘不下来。回到家乡后,他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晨晖种养专业合作社找到了工作。在合作社学会养殖技术后,合作社免费给许小放提供了鸭苗,让他自己发展养殖业。
开始他只养一两百只鸭,鸭有时候也生病,他不知道怎么样治疗。在县就业服务中心的帮扶下,许小放参加了多次培训,逐步掌握了鸡鸭鱼猪养殖新技术。有了新技术,鸭子的存活率、产蛋率都大大提高。2018年底,许小放购入2300只蛋鸭,当起了“鸭司令”。
2300只蛋鸭一天能捡到近2000个蛋,一年下来光卖鸭蛋就能收入3万块钱。合作社还帮助他和企业牵线搭桥,不用担心销路问题。如今,许小放不仅成功脱贫,还计划扩大养殖水面,把养鸭和养鱼结合起来,争取收益翻番。
喜遇“东风”摘“穷帽”
衡南县茅市镇九龙村村民封期喜,一家4口,本人腿部残疾,妻子弱智,女儿在校读书,母亲年老多病,家庭生活非常困难。2014年,他向村里申请列为贫困户。依靠扶贫,几年下来,封期喜尝到甜头,但是对脱贫信心不足、决心不大,且安于现状。
2017年,结对帮扶人——县人社局副局长胡东风上门来了,多次找他谈心,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引导他去掉等、靠、要思想,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脱贫。之后,胡东风为封期喜制订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帮他女儿在网上申报“雨露计划”,使其入学有保障;将他家的用水管道纳入饮水工程提质改造项目,让他喝上安全水……封期喜喜遇“东风”,极大地提振了脱贫信心。于是,他决定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靠自身“造血”致富。
这两年,封期喜每年喂养生猪2头,种植水稻、油菜等经济作物10亩,承包水塘一口。在胡东风的帮助下,封期喜还领养了6只羊。他每天起早摸黑,忙里忙外,适当的时候让妻子搭把手,一年下来,收入达到16500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编辑:陈曦 责编:雷昕 三审:张文凯)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相关阅读
- ·村民家门口学技术稳就业,衡阳援疆扶贫“开花结果”2020-05-19
- ·村民喝上“放心水”,发展种养业助脱贫2020-03-25
- ·产业扶贫全覆盖,村民日子火起来2020-01-16
- ·提升贫困劳动力“内功”——衡南县人社局扶贫二三事2019-12-25
- ·把扶贫之水,精准浇灌到“穷根”上2019-12-23
- ·特色种养“结”出致富果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