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衡阳
小巷新事②丨华兴街道香江社区:用15分钟服务圈,给居民更踏实的幸福感
发布日期 : 2025-07-11 14:44:51 文章来源 : 衡阳日报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伍施施 实习生肖子立

“从路面整修到垃圾分类,从书香社区到慈善社区,住在这里大半辈子,眼看着社区越变越有温度。”78岁的蒸湘区华兴街道香江社区钻石城居民王光宣是老“香江人”,他指着楼下新画的垃圾分类指引标识,细数社区十年变迁。

▲香江社区。

十年前,香江社区雏形初现,崭新的居民楼在晨光中林立,带着沥青味道的柏油路蜿蜒延伸,街边的绿植刚栽下不久,如今,这里已蝶变为省级文明社区。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香江社区“90后”党总支书记李西翻开工作笔记,扉页写着:“时代在变,居民需求在变,社区治理也要跟着创新。我就想让大伙在家门口,把日子越过越踏实。”去年起,他带领社区“小伙伴们”,以徒步15分钟为半径勾勒服务圈,用“四心五微”工作法,让两万余名居民触摸到越来越厚实的幸福感。

以“微服务”破题,“圈”住烟火幸福

“李书记,你又来走访啦,我家老伴的扶手用着可顺当了!”天酬尚都小区居民唐先生远远瞧见李西,连忙迎上前。说起一年前的事,唐先生至今十分感谢社区的帮助:“要不是社区帮忙,我老伴上厕所都像闯关。”

因脑梗导致行动不便,唐先生的老伴常因起身时误碰冲凉花洒,浑身被淋得湿透,他跑遍小区建材店,却因扶手杆尺寸特殊遭拒。李西在入户走访时得知此事,当天就上网下单定制不锈钢扶手,还协调物业免费安装。安装那天,老人十分高兴地对李西说:“这下起夜不用怕摔了!”

“这些看起来的小事,对居民来说却是心头大事。”李西翻开工作笔记,指着里面记录的“独居老人慰问”“楼道灯维修”等诉求告诉记者:“社区工作的价值,就藏在这些烟火小事里。”

去年以来,以党建为引领,以“微服务”为支点,李西和社区小伙伴们推出的“四心五微”工作法在社区落地生根。李西向记者解释,“‘四心’是红心向党结盟友、同心参与建平台、暖心服务解难题、连心共建聚合力;‘五微’就是微网格、微服务、微课堂、微议事、微治理。”香江社区依托“四心五微”工作法,形成了“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网络。

其中,社区的三支特色队伍让“五微”有了“主心骨”:“邻里互助队”的红马甲们认领服务岗、点亮微心愿,常态化开展“五到家”服务;“小区能人团”的修理师傅在业主群“接单”,免费修家电;“公检法司”护航队邀请法律工作者进小区,开展防诈宣传、法律援助。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李西说。如今,社区推行片组邻“三长制”,9名“片长”统筹资源、22名“组长”协调事务、218名“邻长”带头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微课堂”“微服务”40余场,群众满意度达98%。

以“新阵地”聚力,“圈”出服务圆心

15分钟服务圈的圆心,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去年,香江社区提质提档启动,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们也纷纷建言献策。去年8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终于告别空间局促、办事不便的窘境,搬迁至位置优越、功能齐全的新址。

如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但面积扩展到近1000平方米,服务功能也更优化——充分考虑居民办事需求和开展志愿服务、休闲娱乐活动等多方面需求,精心打造出多功能、复合型、亲民化的多种社区生活场景,设计了图书阅览、心理咨询空间,开办了国画等微课堂,让居民各类服务需求得到更便捷地满足。

“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是我们居民的‘俱乐部’,今年暑假,社区开办微课堂,孙子报了篮球班,我报了摄影班,祖孙俩在同一个屋檐下‘上课’!”正在党群服务中心参加暑假微课堂的王奶奶说。

更让居民点赞的是“一站式”服务升级,以往要“跑”的人社业务,如今在社区就能轻松搞定,手机后台实时显示办理进度,方便又省心。

为了畅通民意渠道、破解治理难题,社区还在党群服务中心搭起“物业议事厅”“江心议事厅”“圆桌议事会”三大协商平台,组建起由社区专干、党员、物业人员、律师及居民代表组成的“微议事”队伍。大家围坐一堂,现场摆问题、即时商对策、就地解难题,让许多“卡脖子”的事情迎刃而解,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以“合伙人”蓄能,“圈”活文化能量

“李书记,我想报名当书法课合伙人,需要准备什么?”居民的询问,折射出“社区合伙人”机制的吸引力。

这一模式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文化艺术资源整合,通过“项目制合作+空间资源置换”的方式,邀请辖区专业人士、机构成为“文化合伙人”。李西解释道:“我们希望用艺术微课堂为纽带,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美育服务,同时探索‘文化+慈善’的联动模式。”

▲摄影微课堂。

今年5月,衡阳市慈善总会正式赋能社区成立慈善发展基金,同步启动募捐活动。作为试点社区,香江社区开设微课堂,创新推出“学员学费的30%注入慈善发展基金”的模式。曾是摄影达人的李西,带着镜头里攒下的光影故事站上讲台,他坦言:“我握着相机教大家捕捉美好,更想让慈善的种子借着课堂的温度破土发芽。”

▲陶艺微课堂。

目前,社区首批招募的“文化合伙人”,多是在书法、国画、衡州窑陶艺等领域深耕多年的居民达人。“先把文化服务的底子打牢,再慢慢拓展多元业态。”李西介绍,首批6名合伙人已完成签约,其中摄影班31名学员的首期学费中,他将80%的学费注入慈善发展基金,“今后,社区也将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精准使用慈善发展基金开展社区服务。”

在“社区合伙人”机制的催化下,社区人文关怀的“软”层面愈发鲜活:“书法润邻”微课堂笔墨飘香;雅韵文艺团的文化惠民演出精彩上演;晨舞之光舞蹈队的健身操班活力开班……如今,社区“微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曾经的“旁观者”“受益者”正悄然转变为积极参与的“社区共建者”。

“说实话,每天走在小区里,听着大爷大妈喊我‘李书记’,我这心里就热乎乎的。”李西笑着说道,“我没什么大本事,就想跟居民一起,把社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推开窗就能闻见花香,谁家有难处大家都能搭把手。”


编辑:李健

责任编辑:李少华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