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文鹏
6月8日,高考第二天的晚上10点,衡阳市博文高级中学的男生宿舍楼下。常务副校长陈振国像往常一样,静静地立在宿舍门侧,目光随着晚自习结束的学生队伍流动。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人群里钻出来,脚步在水泥地上发出急促的响声。
“陈老师!我今天终于懂您说的‘四零’晚自习了!”少年一阵小跑来到他面前,额角沁着薄汗,眼睛投射出自信的亮光。“这学期我成绩越来越好,今天考试也感觉特别好!”
陈振国喉间突然发紧。他望着这张因兴奋而泛红的脸,想起第一次在走廊相遇时,他低头默默走过的情形。此刻,那些被他的“系统工程理论”拆解的教育细节在脑海里一一“倒带”——调整教学进度、重塑就寝纪律、重新定义的“评价尺子”,最终都凝在少年发亮的眼睛里。
他抬手轻拍少年肩头,声音比平常更轻:“很好,去洗个澡,好好休息,明天继续加油。”
▲陈振国正在工作。
偏离“既定轨道”的“造星人”
如果沿着既定的轨迹,陈振国应该在某个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与“神舟”飞船、“长征”火箭的参数为伴,冲击令人无限遐想的“星辰大海”。2019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硕士毕业时,同窗们大多选择了这条“标准路径”,而他却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跨界教育行业,成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
“与其追逐星空,我更喜欢当‘造星星’的人。”陈振国坐在博文高级中学办公室里,窗外是学生们在球场上跳跃的身影。这位“95后”笃定而自信的面庞上,带着股被青春浸润的松弛感。
这种选择并非偶然,他从来不是一个轻易给自己定义的人。在河北衡水中学云南分校的3年里,他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常务副校长,书柜里“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爱校奉献奖”“全国奥赛优秀教练员”等奖牌越攒越多,心里的念头却越来越清晰:“教育需要系统思维。”
陈振国深受“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系统工程理论的影响——原本用于航天领域的系统工程理论,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顶层设计、科学管理、明确目标、拆解要素、闭环反馈、动态优化。
“我希望找到一个新平台、一所初创学校来施展自己的理论和方法。”陈振国说,在已经入职博文的同事介绍下,他了解到学校的基本情况,同时被董事长任志俭的教育情怀所深深吸引。
2024年4月,经过几次交流考察后,他毅然决定来到衡阳,将航天工程与力学专业的系统工程理论带入博文高级中学这个全新的“试验场”。
行走的“调查问卷”
当真正来到博文,陈振国被“把学生成长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创校理念所折服。食堂11.5元的“三菜一汤”套餐,荤素搭配均衡,食材用料很足,几乎只能是“保本经营”。学校还提供许多免费服务,比如新生刚进入学校时,免费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免费提供衣物缝补服务;高考结束后,邀请全省志愿填报专家库的成员,免费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等等。
为了打开局面,他一头扎进校园,像一个行走的“调查问卷”,观察学校的环境设施,巡遍学校的每个班级,梳理规章制度、深入课堂听课、走近师生干部,甚至还收集毕业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和建议,只为获得第一手信息。他坚信“现场有神灵”,只有走出办公室,深入工作现场,才能加强与师生的沟通,才能进行充分的调研,以此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实际可执行性。一个月后,洋洋洒洒万余字的调研报告摆在学校管理层的案头。
“这份报告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个问题都按照‘现象—分类—归因—干预—反馈—优化’的完整链条进行梳理,不仅有问题清单、解决方案,而且有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体现出了极强的系统性思维。”董事长任志俭感慨道。
比如,针对“上课犯困”现象,他拆解出学习兴趣、作息管理、手机管理、课堂管理、教学难度、饮食结构、环境因素(温度、光线、通风)七个维度,逐一验证排除,锁定作息管理、课堂管理、教学难度三大核心问题后,拟定针对性优化方案,并逐一推进落实。
“常规管理不能像一阵风,一时紧一时松,要样样落实,天天坚持。”陈振国说,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他用“21天法则”解释,习惯养成需要重复,而核心在于通过重复将行为从“刻意坚持”转化为“自动反应”。
在学校领导层的全面支持下,陈振国带着老师们修改查寝制度,坚持晚上到宿舍查寝,让学生通过班会自主讨论就寝规则。调整教学进度时,他特意在教师会上强调:“学生的自信是通过多次成功的体验建立起来的,在课堂上、在活动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特长特质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博文高中都能获得成就感、归属感、价值感。”
这些带着航天工程师严谨的教育实践,很快显露出成效。2025年高考前的历次省级联考中,博文高级中学毕业班的成绩逐月提升,效果显著,并成功进入衡阳市直高中第一方阵,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变了——走廊里不再是行色匆匆的“低头族”,课间能听见讨论题目的笑声;宿舍楼下,时不时会有学生主动跑过来,分享自己的心情或是学习上的小成就,学生变得更乐于学习,更自信阳光。
“四零”晚自习的秘密
那个高考期间跑来找陈振国的少年,正是习惯养成教育——“四零”晚自习的受益者。
所谓“四零”,是陈振国提炼出的晚自习标准:零走动、零讲话、零违纪、零抬头。这四个“零”背后,是他用系统思维搭建的习惯养成体系。
“很多人觉得‘零讲话’是压制活力,其实不是,自习,就是自主学习。静,才能生慧。”陈振国指出,很多学生会将“讨论问题”作为自习期间讲话、走动的正当理由,但真实情况是,讨论时容易跑题,走动时会打断思路。“零违纪”是学生纪律的一条天然红线。“零抬头”,则是要求学生深度学习,进入“心流状态”,看到巡查老师经过时,不要抬头去望,专心致志。
“‘四零’不是限制,是帮他们建立专注学习的好习惯。”为了让这个好习惯扎根,他设计了“示范—验证—优化—推广”的闭环。先是选一个班做试点,一周后组织其他班级观摩,通过示范班级的打造,每月重点推进2-3个班级,确保“抓一个落实一个”。
用同样的方式,他力主打造的“激情早读”“激情课堂”“平静课间”等学习机制、管理制度先后建立起来,在“21天法则”的坚持下,最终实现校风、学风的系统性转变。
在实践中,陈振国还提出了一个引起广泛共鸣的教育公式,即:“能力=正确的方法+刻意的练习。”那些曾在调研报告中抱怨“听不懂数学课”“跟不上老师脚步”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公式”中慢慢找到节奏,获得学习提升的能力。
不放弃每一颗“星”
在博文高级中学的校园里,陈振国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睡前谈话人”。他通常10点钟左右走到男生寝室,看学生们鱼贯而入,听他们聊学习生活日常,监督作息纪律。时间久了,学生们从“见到校长默不作声”,变成“逮着机会就和陈老师说两句”。
去年冬天,陈振国发现一位平常很爱笑的学生突然情绪低落。他把学生拉到一旁:“怎么了?和老师说说。”一番开导后,他又将情况反馈给班主任,要求进一步跟进疏导。两天后,他发现这位学生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在与学生无话不谈的过程中,陈振国发现了很多人眼中的“怪学生”李宇(化名)——对学习没有耐心,不喜欢和他人交流。陈振国经常会在寝室熄灯前与李宇聊上几句,交流家庭情况、学习状态,还互加微信好友。
令他惊诧的是,高考前一个月,李宇自己编了一套物理试卷。“他很有才,甚至是个怪才。但你不能否认,创新的东西往往出自怪才。因此,不要给学生贴任何不好的标签,而应该相信他们能进步、能成才,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潜能。”陈振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微信里,他们断断续续聊了一年多时间。
高考结束后,李宇发来微信:“陈校长,特别感谢你,一直没放弃我,默默鼓励、支持着我。”成绩出来那天,陈振国翻着名单找李宇的名字,看到分数时开心地笑出了声——511分!
“高考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尺,我们需要做的是精心呵护、静待花开。”陈振国认为,不管有没有考上好大学,孩子们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我们要培养的,是有责任心、敢挑战、能发光的人。不管他们将来是搞科研、做生意,还是当老师,只要带着在博文养成的习惯和底气,那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2025年高考已经落幕。晚自习下课前,陈振国依然雷打不动地站在男生宿舍楼前,看着一批批学生走进楼里。“这些被精心呵护的‘星星’,终将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发出更亮的光。”他十分笃定地说。
编辑:胡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