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彭静
走50米,你需要多长时间?这50米是衡阳市八中591班教室到教师办公室的距离,普通学生40秒左右就可以抵达。但对于591班学生李康慷来说,这段路程需要走5分钟,每次走完,他的头上总是渗着汗。即便如此,他仍是老师办公室的“常客”。
李康慷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这是一种俗称“脆骨症”的疾病,患者不仅容易摔倒、骨折,行动极为不便,且目前无法彻底治愈,因此又被称作“玻璃娃娃”。父亲李佐军回忆,孩子刚确诊时,自己脑子一片空白。
受病情影响,李康慷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需要在家自学。尽管人生注定充满艰难,李康慷却用“玻璃”之躯交上“钢铁答卷”——在今年高考中,他考出了598分的好成绩。
▲李康慷居家学习中。
“等我考上大学,换我照顾你”
2022年,高一入学不久,李康慷不小心摔倒,导致右臂两根骨头断裂,只能居家治疗休养。
学校老师前去家访探望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墙皮斑驳脱落、客厅灯泡忽明忽暗、一张窄窄的床靠墙摆着、简陋的轮椅上坐着患有痴呆症的母亲……看到这些,大家心头都酸涩不已。在这个极为简陋的家里,最亮眼的是墙壁上的奖状。房间里两堵墙上满满地贴着李康慷从小到大获得的奖状,无声诉说着他的努力和优秀。
自李康慷出生起,“脆骨症”便如影随形,骨头脆弱得稍不留意就可能断裂。因为家里没钱买好的辅助器,只能选择最便宜的凑合,金属支架磨得他右腿皮肤常年泛红。
他的父亲是清洁工,每天凌晨四点推着清洁车出门,一身洗得发白的制服沾满灰尘与汗水,挣的钱仅够父子俩糊口。
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2022年年末,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他的母亲不幸因病离世,让这个家更显清寂。
困难和打击接踵而至,但这个“玻璃男孩”却从不轻言放弃,他用“钢铁”般的意志挺直腰杆继续前行。在家自学之余,他总是拄着辅助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慢慢挪到厨房,帮爸爸择菜、擦桌子……或者,帮劳累一天的爸爸捶捶酸痛的肩膀。他常常说:“爸,等我考上大学,换我照顾你!”
“向深处扎根,向高处绽放”
因为患“脆骨症”,李康慷个子比同龄人矮了将近一个头。在教室的椅子上,他要垫个厚厚的棉垫才能勉强够到桌面,写字时需要整个上身往前倾。他的右腿因反复骨折显得格外纤细,每走一步都要格外用力。但在课堂上,他总是最专注的学生之一,课后,他也常到老师办公室提问。
对父亲的承诺被他牢牢记在心头,并甘愿为之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作业本和考试卷上工整的字迹里,藏着他对命运的抵抗,那是绝不认输的韧劲和生生不息的昂扬。
居家休养时,他就坐在床上的小桌板前,一字一句地“啃”教材,周围的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自律、坚韧、勤奋,是他抵抗逆境的座右铭。
高一因骨折一天课没上的他,在返校参加期中考时给大家送上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当成绩单公布后,大家惊奇地发现他居然能够在班上名列前茅。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为他喝彩。
“这个公式推导我再理一理。”“这篇古文的注解您能给我再讲讲吗?”高中三年里,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汲取知识的养分,老师们说:“他就像石缝里的松柏,哪怕被风雨压弯了腰,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汲取养分,向深处扎根、向高处绽放。”
“被光照亮过,就该成为光”
“如果没有学校和大家的帮衬,我可能早就放弃了。”在市八中2025届毕业典礼上,李康慷提到高一那次家访时,情难自禁地红了眼眶。
那次家访结束后,老师们心照不宣地悄悄留了些钱。“虽然杯水车薪,但是我们想让他知道,前行的路上‘不是一个人在扛’,我们都会帮忙。”李康慷高一班主任王浦峰说。
温暖的善意连绵不绝地向李康慷涌来。学校减免了他的学杂费、校服费,为他申请各类补助,教室里第一排的座位永远给他留着。他所在年级的家长们自发组织捐款,一次性筹集了7万多元,还专门安排会计和出纳管理这笔钱,由家长代表按月给康慷家送去1500元,用于生活开支,直至高三毕业;剩余的2万多元,在高考前最后一次家长会上交给了康慷爸爸,希望能帮他顺利走进大学。市检察院、市总工会送来捐款和医疗救助,社会爱心人士主动联系提供帮助……
毕业典礼上,当他拄着辅助器鞠躬致谢时,全场掌声雷动,他深情地说:“八中教会我——被光照亮过,就该成为光。”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疾病的折磨,让李康慷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每一步都步履维艰。但在各方善意的汇聚中,在学校与老师的温暖关照下,他以不屈的意志吟唱出后半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不仅是对命运的抗争,更是他用“玻璃”之躯,交上的一张“钢铁答卷”。
编辑:胡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