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境
春风作伴,步履不停。2025年春季学期,《衡阳晚报》的小记者们化身为一支支充满好奇与活力的探索小队,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浸润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到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从热火朝天的劳动工坊,到拥抱自然的广阔天地;再到启迪智慧的科学殿堂……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活动,如同一扇扇打开的窗,让小记者们看见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绚烂、劳动的甘甜、自然的奥秘与科技的力量。这个学期,他们不仅用笔记录,更用心丈量,用行动书写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成长画卷。
▲致敬革命先烈。
踏寻红色足迹,筑牢信仰之基
红色,是这片土地最深沉、最鲜亮的底色。本学期的小记者活动,将红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引领孩子们走进历史的深处,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与担当。
在红色山林衡阳红色故事体验馆,小记者们通过讲解员的讲述,了解罗荣桓“孩儿立志出乡关”、伍若兰“双枪女将建奇勋”等红色故事,通过沉浸式场景,感受衡阳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红色影院内,动画电影《兴国之剑》中湘南起义小战士智斗敌寇、为保护群众英勇牺牲的情节,令不少小记者深受感动。雁峰区环城南路小学小记者蒋林峰感慨:“革命英雄不再是课本上的名字,他们的精神与我们同在。”
走进湘南学联纪念馆,小记者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馆内陈列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发黄的文献、一件件珍贵的实物,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前湘南进步青年学子在党的领导下,为追求真理、救国救民而呐喊、抗争、奋斗的光辉历程。小记者们深入了解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以及后来的武装斗争。大家深切感受到衡阳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和鲜亮红色传统的城市,众多的先辈们有着铁一般的信仰,为国为民的担当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夏明翰等革命先烈的事迹,更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了信仰的力量。“原来,我们衡阳也有这么多了不起的青年榜样!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小记者纷纷在采访本上写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正悄然生根。
体验传统文化,浸润古韵芬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衡阳晚报》小记者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做小小文化传承人。
铿锵的锣鼓敲起来,威武的雄狮舞起来!在专业舞狮舞龙团队指导下,小记者们热情高涨,纷纷尝试举起狮头、舞动龙身。他们学习基本步伐与经典造型,了解到舞狮舞龙蕴含驱邪避害、祈福纳祥的美好寓意。华新小学小记者谢思琦满头大汗地感叹:“没想到狮头这么沉,舞动时全靠团队配合!”这些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真切领略到传统民俗艺术的刚柔并济之美。
戏曲表演同样精彩绝伦,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腔婉转,一招一式都尽显功底。经典湘剧,让同学们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互动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把手指导小记者们学习台步、云手等戏曲基本功。孩子们有模有样地甩水袖、亮身段,沉浸在戏曲艺术的婉转悠扬与舞台之美中,体会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棕编艺人的手指仿佛被赋予了魔力,几片普通的棕榈叶在他们手中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蚂蚱、小鸟、玫瑰花。小记者们围坐在艺人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然后小心翼翼地尝试编织。尽管作品略显稚嫩,但那份亲手创造的喜悦溢于言表。临近端午,“包粽子”活动更是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和家的味道。小记者们在食堂师傅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习折粽叶、填糯米、放馅料、捆扎。一片片清香的粽叶,一粒粒晶莹的糯米,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粽子。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指尖的实践中变得可触可感。
▲走进田间地头,种下希望。
体验劳动乐趣,培养实践能力
劳动最光荣,实践出真知。小记者活动特别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体验劳动创造的价值与乐趣。
穿上小围裙,戴上厨师帽,小记者们瞬间变身“甜点大师”和“饮品调配师”。在专业烘焙师傅的指导下,他们学习打蛋、搅拌面糊,小心翼翼地将蛋糕糊倒入模具,送入烤箱。奶茶制作区同样热火朝天。学习煮茶、调配奶与糖的比例、加入珍珠椰果等配料,摇晃均匀……一杯杯由自己亲手制作的、独一无二的奶茶新鲜出炉。品尝着自己做的蛋糕和奶茶,那份甜蜜与满足感是任何商店买来的奶茶都无法比拟的。“自己做的奶茶,少糖更健康,味道还特别棒!”小记者们骄傲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熟悉的旋律中,小记者们迎来了制作传统小吃冰糖葫芦的活动。洗净山楂、草莓、葡萄等水果,细心地将它们串在竹签上。关键的是熬糖环节,看着白糖在锅中慢慢熔化,变成金黄色的糖浆,冒出细密的小泡。在师傅的帮助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水果串在滚烫的糖浆里快速转一圈,晶莹剔透的糖衣瞬间包裹住鲜果,冷却后便成了亮晶晶、脆生生的冰糖葫芦。咬一口,酸甜交织,正是童年的味道,也体会到了传统手艺的精妙。
▲学戏曲,韵味长。
探秘自然人文,感受家乡之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记者们走出教室,拥抱雁城秀美的山水与深厚的人文积淀。
▲外出采风,拥抱大自然。
踏访“衡阳八景”之一的东洲岛,小记者们宛如走进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沿着绿树成荫的小径漫步,感受着“隔岸桃花渡,依然锦浪名”的意境。参观古朴的船山书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船山文化”。
攀登雨母山,是体能与观察力的双重考验。小记者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漫步于山间栈道,走进山林自然,先后参观赤松观、帝喾祠、福文化广场、观音殿、飞来石、雁雨寺等景点,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感受着流光溢彩的历史文化。辨识沿途的树木花草,聆听雨母山的传说故事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体验舞狮的魅力。
走进市奇石博物馆,小记者们仿佛踏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矿物世界。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矿物晶体、化石、陨石令人目不暇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他们了解岩石的形成、矿物的特性、化石记录的地球历史。触摸冰冷的岩石,观察璀璨的水晶,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
▲玩泡泡,学科学。
解锁科学密码,点燃智慧火花
科学启迪未来。小记者活动的科学板块,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奇幻泡泡秀”开场即引爆全场。科学老师用特制的工具,制造出比人还大的巨型泡泡、层层嵌套的泡泡,甚至是能在里面站人的“泡泡穹顶”。孩子们惊喜连连,争先恐后地尝试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奇妙的泡泡。老师适时揭秘背后的科学原理,表面张力、水膜结构、空气动力学等知识,在五彩斑斓的泡泡中变得通俗易懂。欢乐的氛围里,科学的种子悄然播撒。
走进市科技馆,VR虚拟现实体验、智能机器人表演、3D打印、激光雕刻、迷你方舱农场、趣味数学解密、未来城市场景等馆内的高科技展品以及科普知识让在场的小记者们惊叹不已,他们尽情体验各个活动项目,畅游科技殿堂,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快乐。同学们纷纷表示,科技的世界太奇妙了,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什么是地震带?”“地震前有什么征兆?地震来了怎么办?地震发生时身处不同地理环境下该如何自救?”……带着这些疑问,小记者们来到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市地震台),专业的地震科普工作者通过模型演示、视频播放、互动问答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震的成因、预警知识、不同场景下的科学避险方法(如“伏地、遮挡、手抓牢”)。在模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中,孩子们反应迅速、动作规范,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有效提升了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与萌宠亲密接触。
2025年春季学期的《衡阳晚报》小记者活动已落下帷幕,但这段充满收获的旅程,已成为孩子们心中宝贵的记忆与成长的养分。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能力的锤炼;每一次采风,都是一次思考的沉淀。小记者的身份,不仅赋予了他们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责任、担当、求真、向善的种子。这个学期播下的希望,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未来,小记者们将继续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笔尖记录时代,书写更加精彩的成长故事。
编辑:魏臻臻
责任编辑: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