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县区
衡南县栗江联合学校教师王劲松:扎根山乡育桃李深耕教坛守初心
发布日期 : 2025-07-03 10:58:32 文章来源 : 衡阳日报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静

在衡南县的偏远山乡,蜿蜒山路间藏着一位教育“燃灯者”。自1996年9月踏上讲台,王劲松已在边远山村的教育热土上坚守29个春秋。从普通教师到教导主任、校长,再到栗江联合学校党委副书记,他始终扎根教学一线,用执着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动人篇章。

深山育芳华:

29载坚守诠释教育初心

初入山村学校时,斑驳的教室、简陋的教具、匮乏的教育资源,没有浇灭王劲松的教育热情。面对留守儿童居多、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他白天授课,夜晚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家访,用脚步丈量家校距离,用真心搭建沟通桥梁。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他自掏腰包购置图书,在教室角落打造“知识角”;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电子白板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课堂。

在教学中,王劲松不断探索适合山村学生的教学方法。他结合农村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案例,把田间地头变成“活教材”。一次,他带领学生种植蔬菜并观察生长周期,将劳动课搬到田边土边,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他所带班级成绩连年在全县农村学校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县优秀骨干教师”称号。

德育润无声:

用爱浇灌心灵之花

作为德育工作的践行者,王劲松深知,山区孩子更需要心灵的滋养。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德育工作,牵头组建学校心理辅导室,学校成立微爱小队,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自卑、孤僻等问题,他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为学生量身定制心理疏导方案。如:栗江中学一位学生的父亲死亡,母亲改嫁,随爷爷奶奶生活而厌学,在他持续半年的耐心陪伴下,重拾学习信心,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衡南五中。

凭借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被评为“衡南县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衡南县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科研拓新篇:

扎根乡土探索教育新路

在教学实践中,王劲松敏锐察觉到农村小学教育存在资源分散、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为破解难题,他主动投身教育科研,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全县20余所农村小学,走访数百名师生家长,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2024年,他主持的湖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大思政”视域下衡南乡村小学德育“双线三维”模式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功立项。

该课题创新性地提出“双线”(课堂教育主线与校园文化活动辅线相结合)与“三维”(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教育模式,旨在构建适合农村教育的特色体系。立项后,王劲松带领团队在多所学校开展试点,通过搭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开发乡土特色课程、组织校际联合教研等方式,推动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已在区域内多所学校推广应用,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管理显担当:

凝聚力量共筑教育梦想

从校区校长到联合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劲松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他积极争取资金改善山区学校硬件设施,为偏远村小新建电子白板教室、修缮操场、校园文化宣传栏;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组织“青蓝工程”“教学能手大赛”等活动,培养出10余名县级骨干教师;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牵头组建区域教研联盟,让山区教师与城区名师“云端对话”。因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现,他于2023年荣获“衡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29年光阴流转,他的青丝渐染霜白,但王劲松对山村教育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他说:“只要山里还有孩子,我的讲台就在这里。”这份坚守,这份执着,正是新时代乡村教师最动人的注脚。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教师扎根山乡,接续传递教育的火种。相信在他和无数乡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衡南山区的教育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烂。


编辑:魏臻臻

责任编辑:张花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