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县区
瓜果飘香“润”永和——看衡山县永和乡如何玩转“农文旅”融出“新样板”
发布日期 : 2025-07-03 10:59:40 文章来源 : 衡阳日报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思远 通讯员夏建军 图/衡山县永和乡提供

湘江在衡山县拐了一道弯,冲积出永和乡这片肥沃的土地。在这里,香甜的瓜果、悠久的非遗文化与火热的旅游相互交融,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初夏时节,万亩果园泛着油润的光泽,菁香桃、红脆桃压弯了枝头,冷链货车正将一箱箱印着“永和优选”的水果发往粤港澳大湾区。今年5月,永和乡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这块“国字号”招牌的背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产业蜕变。

小水果长成大产业

走进永和乡,空气中弥漫着水果的香甜。这片土地种植水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当地居民世代保持着在房前屋后栽种蔬菜瓜果的传统。在新场市社区的龙荫港,还留存着不少炭化的枣树残骸,无声地诉说着这段悠久历史。然而,真正让永和水果产业焕发新生的,是近十年来的规模化发展。

沙头村的姚乐贵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2014年,他带头成立乐发冬枣种植合作社,尝试将北方冬枣引种到南方。起初的尝试充满艰辛,南方的梅雨季节让枣树难以适应,花朵开了又落,果实寥寥无几。“那几年急得睡不着觉,前前后后请了好几批专家,南方、北方都请了个遍……”姚乐贵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7年,永和乡成立了小水果产业推进工作专班,先后邀请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驻点指导。经过三年的技术攻关,他们不仅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善了土壤环境,还成功解决了黑头病、坐果率低、品质不好、品相不佳等技术难题。“现在我们的亩产提高了20%,甜度甚至超过了北方原产地。”工作专班负责人柳馨凯自豪地说。

这场“北枣南移”的突围,生动诠释了永和乡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永和乡以发展小水果为主导产业,不仅通过工作专班破解土地流转、技术推广难题,还累计投入超50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果农通过银行贷款、产业补贴等多渠道筹措,累计整合产业发展资金超亿元。同时,积极引导果农抱团发展,推动成立永和乡水果协会。

“通过整合资源、规范标准,我们把分散的果园变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协会会长符安民介绍,目前协会已发展10多家会员单位,创造800多个工作岗位,整合果园近万亩,占全乡水果种植面积的70%以上,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一方面,协会先后邀请知名主持人李锐、歌唱家易秒英代言推广;另一方面,建立“线上电商+线下采摘”双渠道销售模式,统一品牌标识、物流配送和采购标准,真正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现在不仅专家手把手教技术,协会还帮我们找销路,种水果再也不愁卖了。”咸宜村葡萄种植户彭雨水笑着说。依托自家的4亩葡萄园,他年收入超过10万元。而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龙凤村,1029亩晚熟沃柑凭借错峰上市优势,年产值达2000万元,成为当地致富的“黄金果”。

永和乡党委书记胡奇才表示,未来将立足小水果产业特色,重点实施“三化战略”:品质标准化,通过科学疏果和分级管理,提升菁香桃、葡萄、冬枣等10余个品类的果品质量;品牌高端化,整合全乡资源打造“永和优选”区域公共品牌;市场多元化,依托行业协会的渠道优势,拓展省内及周边省份销售网络。

“我们要让每一颗永和水果都成为品质的代名词。”胡奇才深情地说,将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优势,让永和水果在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上“卷”出核心竞争力。

▲“采摘+休闲垂钓”留住游客脚步。■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茂盟 摄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这片沃土不仅孕育出甘甜的果实,更滋养着厚重的文化根脉。衡山扯糖的香甜在指尖流转,竹制笔筒的纹理镌刻时光,龙狮赞的鼓点激荡热血,龙舟调的号子回荡江面,皮影戏的光影演绎传奇——这些非遗瑰宝,正书写着永和乡新的时代篇章。

“天降龙狮贺太平,喜迎贵客到我村,和美屋场家家乐,如今生活节节高……”松坳村的一处老旧土坯房经过改造,变成了热闹的“非遗体验工坊”。在这里,游客可以跟着传承人学习观赏独特的衡山“开口狮赞”表演,聆听清代秀才创作的唱词在今日回响;亲手制作竹笔筒,体验从选材、锯筒、晾干、车坯、打磨、绘画到上漆的完整7道传统工序;尝试古老的扯糖技艺,感受糖稀在指尖的温度与韧性;参与皮影戏表演,在光影交错中演绎民间故事……

近年来,永和乡对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建档,成功推动衡山扯糖、竹制笔筒、龙狮赞、龙舟调、皮影戏等申报为市县非遗项目。对国保单位衡山窑,不仅注重保护其物质形态,更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工匠精神和历史价值,支持本地传承艺人开展复制研究,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我们要让沉睡的非遗文化在融合中‘活’起来、‘火’‘起来。”体验工坊工作人员文艺介绍,我们正在开发融入传统笔筒、衡山窑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将特色扯糖进行精包装,打造为受欢迎的伴手礼,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体验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流量和效益——作为当地传统节目,今年的端午龙舟赛通过网络直播,吸引超过25万人次观看;非遗工坊自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万余人次,带动20余位传承人增收,让他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动力;同时,在节庆活动中融入非遗展演,更让农产品的销量成倍增长。

“上午采摘新鲜水果,下午体验传统手艺,晚上欣赏皮影戏表演,这样的田园生活让人流连忘返。”来自长沙的游客王女士在朋友圈分享她的永和之旅。像她一样,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在这里按下生活的“暂停键”。

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的民宿业主周永新,不仅在这里建起了“永新山庄”精品民宿,还新搭建了露营基地:“依托当地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整套难忘的乡村记忆。”

▲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在永和栖息。 

农文旅点亮新农村

依托毗邻南岳衡山景区的区位优势,永和乡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筑基、乡土文化铸魂、全域旅游激活”的融合发展之路。连续五年举办的“初恋味道·果约永和”水果采摘节,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活动期间,明星推介、网红直播、家庭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将原本单一的农产品销售季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文旅盛会。

水果采摘节期间,永和乡还会贴心地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出一份手绘《水果采摘地图》,市民、游客根据地图不仅可以前去“林中探果”,还将当地的秀美风光进行重点推介:不仅有萱洲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部分——中华秋沙鸭栖息地,还有“衡山新八景”之一的大源渡水利枢纽,以及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吐雾峰;更有极具当地特色的松坳龙狮文化展览馆、老粮仓古县城遗址、杨泗庙……

通过扫码在手机移动端上打开这份地图,点击各个水果基地、餐饮住宿点,即可查看相关的文图介绍、视频展示以及导航链接,为市民、游客来此“归园田居”“寻觅乡愁”提供了一目了然的智慧导览。

为了让游人在“逛吃逛吃”的同时停下来、慢下来,留住“乡愁”,永和乡还精心策划推出了“采摘+非遗体验”“采摘+湿地观鸟”“采摘+休闲垂钓”“采摘+研学旅行”等精品路线,引导各水果基地、景点和周边群众兴办农家乐、乡村民宿,鼓励发展亲子采摘、休闲垂钓、餐饮娱乐。

一个个新业态的叠加,一个个新场景的设置,永和的乡村旅游正不断积聚,真正实现了“小水果之乡”旅游景点、休闲娱乐、特色美食、舒心住宿等四大主题的碰撞与交融,将水果采摘与非遗体验、研学旅行、生态观光等元素巧妙结合,成功承接了南岳景区的溢出客流,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三年来,永和乡累计拓宽道路10公里,完成油化路面12公里,新建旅游公厕3座、停车场4处,显著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

在胡奇才的蓝图中,未来的永和将是“四季有果、全域有景”的开放式景区:“我们要让农民种果能致富,游客来了不想走,文化活了能赚钱。”展望未来,永和乡计划成立专业的文旅公司,开发更多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永和IP,还将建设陶瓷体验馆等新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就像湘江水滋润着永和的土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方式,或许正是中国乡村最需要的养分。瓜果“润”永和,不仅润出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物质图景,更润出了文化自信、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等待着更多人来阅读、来体验、来见证。

点评:

融合发展成就乡村振兴之路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张建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落实党中央决策,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衡山县永和乡“小水果长成大产业”“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农文旅点亮新农村”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筑基、乡土文化铸魂、全域旅游激活”的融合发展之路。产业兴旺、规模化经营使农业增效益了,四季有果、全域有景使农村增活力了,文化助力、多业并举使农民增收入了。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永和乡立足小水果产业特色,注重文化创造性转化,着力科技创新赋能融合发展,真正融出了瓜果飘香“润”永和,融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魏臻臻

责任编辑:张花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