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园区
工业遗产焕新生 “衡阳样本”显魅力——衡阳国投集团开创工业文旅新示范纪实
发布日期 : 2025-07-01 10:18:43 文章来源 : 衡阳日报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王芳军 袁碧琼

曾经的衡阳建湘柴油机厂,千亩厂区内机器轰鸣是工业重镇衡阳引以为傲的“脉搏”。随着时代变迁,这片土地陷入十余年的沉寂,生锈的钢铁骨架诉说着工业转型的阵痛与迷茫。

然而,借助衡阳承办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衡阳国投集团通过“政策组合+轻改造+市场化运营”创新模式,倾力打造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开创工业文旅新示范。

2024年9月20日,随着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一声“开街”,街区正式焕新起航。

如今步入街区,历史与现代交响共鸣:斑驳的红砖墙内嵌入时尚的咖啡馆,巨大的旧机床旁孩子们专注体验工业研学,《唐朝诡事录》沉浸式剧场上演着千年传奇,全息光影在苏式厂房的钢铁骨架间流转,老工人口中的“厂子”变身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文旅地标。

▲6月25日,衡阳国投集团荣膺省土地盘活增效十大改革创新案例表彰现场。

2025年6月25日,衡阳国投集团报送的“文旅赋能锈厂涅槃——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让原衡阳建湘柴油机厂焕发新活力”案例,荣耀入选全省土地盘活增效十大改革创新案例,受到公开表彰。

省自然资源厅评价称,该案例开创了“文展馆养文保、研学养运营”的可持续机制,为全国工业遗产盘活提供了可复制的“衡阳样本”,彰显了土地集约利用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中国·衡阳老工业基地文展馆“火”出圈。

破局:工业遗产的困局与新机

工业遗产转型是世界性难题。传统做法常陷入大拆大建、文脉割裂、安置艰难的泥潭。

衡阳建湘柴油机厂的困境极具代表性:1950年建厂,鼎盛时是中南地区柴油机生产龙头,承载着几代产业工人的荣光。然而市场经济浪潮下,破产后千亩土地与庞大资产闲置,职工安置与社会稳定压力如山。

衡阳的“答卷”,始于‌党委政府的战略定力与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没有选择简单卖地开发的短视路径,而是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发展眼光,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城市更新与文化强市战略。衡阳国投集团坚定执行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思路:‌以政策赋能破冰,以最小干预焕新,以业态创新造血,让工业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富一方‌。

2005年7月,建湘柴油机厂经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200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政策性破产。为解决原建湘柴油机厂的职工安置问题,市政府通过优化规划用途,将该宗土地由工业用地变为商住用地。地面资产一同作价实施公开挂牌出让,2016年由衡阳国投集团旗下弘湘公司以200万元/亩的价格竞得。

▲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成为湖南文旅新地标。

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衡阳国投集团总计划投资4.5亿元,分步实施,对建湘柴油机厂展开全面升级改造,成功转型为工业遗产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集城市记忆、工业文化、研学教育、工创孵化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该街区的成功改造和运营,让建湘柴油机厂工业遗址重新焕发活力,大大提升城市品质,还成功解决安置和就业难题。

探路:党建引领下的“衡阳三部曲”

政策赋力,“组合拳”打通转型经脉。政策是指挥棒,更是护航舰。市委、市政府精准打出政策“组合拳”:

‌规划引领调结构——果断优化土地用途,工业转商住,为文旅开发奠定基础。弘湘公司竞得土地,其收益定向用于化解最棘手的职工安置难题,体现“人民至上”的执政温度。

‌专项扶持强筋骨——密集出台三大关键政策(衡资源规划发〔2021〕11号、衡办〔2023〕18号、衡办〔2024〕1号),在改造奖励、文保修缮、文旅兴城、工业升级等领域提供真金白银的扶持与制度保障,清除障碍,注入动能。

‌国企担当扛大旗——弘湘公司作为市属骨干国企,从改制资产归集平台到产业投资服务平台的转型,使其具备盘活建湘厂所需的资源整合能力、资金实力(AA+信用评级)和市场化运营基因。

设计赋魂,轻改造留住工业之根。转型非推倒重来,保护性开发是核心准则。项目秉持“‌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理念:

‌敬畏历史,完整保留——坚决摒弃大拆大建,对厂区内52处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含5栋省级、3栋市级文保建筑)的结构与风貌进行精心修缮加固。锈迹斑斑的行车梁、厚重的机床基座、富有时代特色的标语墙被悉数保留,成为街区最独特的风景线和历史见证。

‌匠心设计,新旧对话——以“雁城画卷·蝶变建湘”为魂,摘得柏林设计金奖的规划方案,巧妙布局“一心、一轴、六片、多点”。现代玻璃幕墙与厚重红砖形成对话,艺术装置嵌入车间空间,工业的粗犷与文旅的精致和谐共生,让沉寂的厂房焕发艺术生命力。

‌功能活化,空间重生——巨大的铸造车间变身体验式文展馆,仓库成为创意工坊,办公楼化身研学基地……原有空间肌理被尊重,功能则根据现代需求巧妙置换,赋予其全新的活力与价值。

运营赋活,市场化激发内生动力。保护是前提,可持续才是生命力。项目探索出独特的“‌公益+市场‌”双轮驱动运营模式:

‌专业运营,市场运作——成立专业的衡阳建湘文旅实业有限公司,采用“出租+联营”模式,吸引优质商户入驻,共育市场,既避免了纯公益项目的运营乏力,也规避了纯商业开发对遗产价值的侵蚀。

‌业态多元,自我造血——精准布局多元业态,‌文展馆养文保‌(中国老工业基地文展馆成为核心IP与文化高地);‌研学养运营‌(国家级工业文化研学基地带来稳定客流与收入,并利用研学区打造衡阳市家风馆,以好家风传承好学风,弘扬好党风、政风、民风);工创孵化(为文创、设计类小微企业提供平台);休闲娱乐(餐饮、零售、体验)。特别是研学与自有文创开发(23个特色产品)成绩斐然,成为街区重要的自我“造血引擎”。

‌党建引领,宣传赋能——衡阳国投集团党委将项目建设作为重点任务,统筹资源。宣传上借力央媒省媒市媒及新媒体全网推介,打造现象级传播;活动策划全年无休(电竞动漫节、机器人展、年俗文化节等),持续引流造势,使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与文旅新地标。

▲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工业研学基地。

蝶变:多维成效彰显样本价值

衡阳国投集团党建引领下的创新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经济价值裂变释放。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开街半年,游客超100万人次,新增收入280万元,带动区域旅游经济产值约2500万元。2025年势头不减,游客总量破百万,招商喜人(婚宴中心、亲子乐园等即将签约),园区总收入突破2000万元。曾经的价值洼地,变身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品质与文脉双提升。52处工业遗存得到完美保护与活化,成为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地标与精神图腾。中国·衡阳老工业基地文展馆等业态,深度挖掘“衡阳造”工业精神,增强城市文化自信与认同感。街区白天人气稳居市区景区榜首,大幅提升了城市活力与吸引力。

‌民生难题有效破解。土地出让收益优先保障职工安置,体现政策温度。新项目直接吸纳158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并带动大量关联就业(新增创业主体35家),有效缓解社会压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稳定的双赢。

‌品牌效应与区域联动初显,迅速跻身湖南工业文旅新地标。正积极申报4A级景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提升影响力。珠晖区保卫里、石鼓区中山北路改造联动推进,“工业风+民国风+国潮”多元文旅走廊呼之欲出。以建湘为枢纽,串联南岳、竹海,对接长株潭的“大衡阳旅游圈”正在构建。

启示:衡阳样本的全国意义

市政府参事晏华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湘柴油机厂的涅槃,为破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衡阳样本”,其启示深刻:

‌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党委政府的高位谋划、战略定力与政策护航,国资国企的担当作为,是项目成功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统筹各方力量,方能破旧局、开新篇。

‌“轻改造+活态利用”是核心路径——摒弃大拆大建,敬畏历史遗存,通过最小干预的修缮和功能创新性植入,在保护工业风貌与灵魂的同时,赋予其符合时代需求的崭新生命力。这是成本可控、文脉延续、特色彰显的可持续之道。

‌“文展馆养文保、研学养运营”是可持续关键——找到公益属性(文化保护、教育)与市场属性(商业运营)的平衡点至关重要。以文化展览固化遗产价值、传承精神,以研学教育创造稳定收入、吸引客流,形成内生循环,破解了单纯依赖门票或商业的不可持续性。

‌市场化运营是活力源泉——引入专业运营团队,采用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出租、联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项目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政府做好引导与监管,市场发挥资源配置效率。

‌民生导向是价值归宿——成功化解职工安置难题,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让发展成果惠及原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了项目的广泛社会认同与根基稳固。

锈迹,曾是衡阳建湘柴油机厂沉默的“勋章”,记录着工业文明的厚重年轮;而今,这斑驳的“勋章”在文化与创意的打磨下,折射出时代的新光。斑驳的机床底座托起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沉寂多年的车间回响着游客的笑语——衡阳建湘柴油机厂的涅槃,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重生。它不仅是一座工厂的蜕变,更是一座城市对自身工业血脉的深情凝视与创新传承。当最后一台柴油机停转时,谁能想到那些沉默的钢铁骨架,竟会在新时代的文旅春风里,重新校准城市发展的方向?

衡阳国投集团开创工业文旅新示范的故事,正渐入佳境。

【记者手记】

在齿轮与光影间寻找城市温度

记者走访衡阳建湘柴油机厂旧址,指尖抚过冰凉的铸铁机床,耳畔仿佛仍有旧时的轰鸣回响。一位白发老师傅在文展馆的老照片前驻足良久,指着照片中年轻的自己,眼中泛起泪光。他喃喃道:“没想到啊,厂子‘没了’,倒活得比以前更精神了。”这一幕,戳中了工业遗产焕新的核心——温度。

“衡阳样本”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用“轻改造”留住了工业风貌的“筋骨”,更在于它用“活态利用”注入了人文的“血肉”。当研学孩童在老技工指导下体验简易机床操作,当下岗工人穿上新工装成为街区导览员,冰冷的齿轮便与温热的人生重新咬合。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人”的关怀。

当下各地工业遗产改造风起云涌,有的沦为精致的商业空壳,有的困于文保与盈利的两难。衡阳的启示恰如一剂清醒良方:‌唯有让遗产的“物”承载人的记忆与新生,让文化的“魂”驱动可持续的“利”,锈迹斑斑的工业丰碑才能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精神地标。‌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的灯火,照亮的是工业遗存活化的未来之路——一条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的路。


编辑:魏臻臻

责任编辑:张花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