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雷昕 张文凯
病床前的笔记本电脑开始播放视频,插着高压氧管、鼻胃管的黄厚瑜努力睁大双眼,戈壁滩的风似乎穿过显示屏扑面而来——她亲手栽下的槭树屹立于校园内,少数民族学生的琅琅读书声清脆悦耳……这是她曾经工作过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看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虚弱到已无法开口说话的黄厚瑜突然间抬手,抓住了一旁正双手托举着笔记本电脑的刘娴。
▲6月26日下午,刘娴、谭珊在病床前为黄厚瑜老人播放新疆籍受助学生的问候。■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斌 摄
6月26日下午,在衡阳市中医医院老干病房内,衡阳警备区政工处宣传干事刘娴一边点开视频,一边向黄厚瑜介绍:“奶奶,这是您当年上课的地方,现在已是高三教学楼,叫‘宏志楼’……”黄厚瑜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自1982年从原农二师二十九团中学(今铁门关市第一中学)校长的岗位离休后,她已阔别新疆43载。
1951年,黄厚瑜瞒着母亲偷偷报名参军,加入“八千湘女上天山”的队伍,成为第一代援疆湘女。她参与了部队子弟学校的建设,为新疆教育事业奉献了31年,先后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2年离休后来到衡阳,就再也没有回过新疆了。
去年6月,黄厚瑜摔跤后骨折,身体一直不太好。今年1月10日又因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近半年,她一直躺在床上,其间还出现了肺部感染,时而清醒,时而昏迷。
今年3月,衡阳警备区举办红色文化宣讲比武,各辖区人武部多数讲述的是抗战英烈、革命前辈的故事,唯有雁峰区人武部讲述的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中国好人”黄厚瑜的故事。她戍边支教31年,离休后倾力捐资助学,助力200余名学生圆梦求学路。93岁高龄之际,她毅然签署遗体无偿捐献书……这位兵团战士厚重的人生篇章,和她那不屈不挠、甘愿为祖国建设倾尽所有的精神让全体官兵备受感动。
宣讲落幕后,衡阳警备区政治工作处联合雁峰区人武部、雁峰区老干部服务中心多次前往医院探望黄厚瑜,并加大对这位老兵精神在全区的宣讲力度,树立身边红色精神标杆。探访中,在得知黄厚瑜如今最大的心愿是“再回新疆建设过的地方看看”后,刘娴多方查找,逐步与黄厚瑜在新疆参与建设的单位、资助的对象、有联系的学生,一一取得联系。
在衡阳警备区的支持下,6月初,刘娴与雁峰区人武部的新闻宣传干事谭珊,跨越4000公里奔赴新疆铁门关市。铁门关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曾是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刘娴与谭珊先后走访了第二师八一中学、第二师渤海教导旅纪念馆、铁门关市第一中学,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还找到了八一中学校史中黄厚瑜与战友的合影,见到了战友的后代以及黄厚瑜资助的孩子。两所学校的现任校长周斌、陶述兵热情地面对镜头向黄厚瑜介绍起学校发展现状。其中,黄厚瑜和战友们创办的八一中学如今已成为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15年一贯制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是第二师八一教育联盟的龙头学校。
即使离开这片土地43载,黄厚瑜的故事仍在当地传颂。八一中学校园内,一群少数民族学生得知她俩来意,主动要求录一条表达感谢和敬意的祝福视频给黄奶奶看;铁门关市第一中学校园里“榜样的力量”宣传栏上,黄厚瑜援疆离休后数十年如一日资助困难学生、被授予“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等先进事迹被详细展出;铁门关市“传承兵团精神,讲好兵团故事”演讲比赛上,参赛选手曾雪梅讲述的兵团精神典型人物就是黄厚瑜。为了将故事讲“活”,曾雪梅还与黄厚瑜建立了联系,并成为其资助新疆困难学生的纽带。
在病床旁,刘娴对着黄厚瑜耳朵轻语:“这是您资助的四个孩子,他们都惦记着您,还有曾雪梅、周校长,他们都说要来衡阳,陪您过百岁生日……”视频播放完,黄厚瑜沉沉睡去。
跨越4000公里的“云端”相见,不仅圆了黄厚瑜老人心中的夙愿,更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与奉献,在天山与衡山之间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黄厚瑜用一生书写了对边疆教育的赤诚与热爱,而这份爱,如今正通过那些被她点亮的人生,继续传递与回响。
编辑:胡苏
责任编辑:魏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