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县区
雁峰区余德堂社区推出诸多“小巷+”治理模式
发布日期 : 2025-06-19 09:16:59 文章来源 : 衡阳日报

衡阳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伍施施)“跑单累了,来这儿喝口水、充个电,就像回到自家客厅一样自在!”近日,在雁峰区雁峰街道余德堂社区“小巷驿站”里,快递员王师傅擦着汗笑着说。作为社区“小巷+”治理模式的暖心成果,“小巷驿站”自投用以来,已累计为200余名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成为户外劳动者奔波路上的“温暖港湾”。

走进位于社区服务大厅的“小巷驿站”,饮水机、手机充电站、急救药箱等一应俱全。靠墙的休息区摆放着座椅,墙上还张贴着便民服务指南。“以前送件路上渴了只能忍着,现在路过驿站就能随时补水,夏天还能拿到防暑物资,真的太贴心了!”外卖大哥们都竖起大拇指。

这处充满人情味的服务阵地,不仅是“歇脚点”,更是基层治理的“红色堡垒”。社区在驿站设立“流新语议事厅”,“流”代表流动党员、“新”代表新就业群体、“语”寓意交流发声,引导流动党员、新就业群体亮明身份、发挥作用,利用走街串巷的工作优势,协助开展反诈宣传、文明创建等工作。

除了“小巷驿站”,余德堂社区创新推出的“小巷+”治理模式还有更多温暖实践。社区里的“小巷议事厅”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议事堂”,在余德巷旧改提质项目筹备时,通过议事厅收集到50多条群众意见,飞线整治等难题在大家的商量中逐步解决。党员志愿者刘怀秀带领15名“小巷管家”走街串巷,一年来累计化解邻里纠纷10余起,解决民生问题20多件。

放学后的社区服务大厅非常温馨。“小巷宝贝角”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红色故事、学垃圾分类知识、看百科片场。社区还培养了一批“小小治理员”,让孩子们参与文明劝导、社区环境维护等活动。“孩子现在不仅自己主动分类垃圾,还会提醒我们注意文明出行,‘小巷宝贝’活动真的很有意义!”居民陈女士感慨道。

“‘小巷+’治理模式就是要把服务做到居民心坎上。”余德堂社区党委书记王蓉介绍,未来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在“小巷驿站”增设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同时拓展“小巷议事厅”功能,吸纳更多商户、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也让“小巷宝贝”活动覆盖更多青少年,真正实现社区治理有温度、有深度、有活力。


编辑:王丹

人阅读